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566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在現代儒家倫理學研究中,過去有相當長的時期皆是以牟宗三先生觀點為主流,即以康德道德哲學為背景,將儒家倫理學詮釋為自律型態的倫理學;近年則另有相當多學者,例如P. J. Ivanhoe、B. V. Norden、S. C. Angle、沈清松、潘小慧、黃藿等人的作品,即選擇以德行倫理學重新詮釋儒家倫理。本專號很榮幸邀請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廖曉煒教授擔任專題主編,持續關注此議題,並以儒家倫理學的理論定位、以儒學文本中的明德、情、德福等觀念為中心,邀請兩岸專家學者進一步深入此題,探討儒家倫理學的思想基礎。
專題第一篇是楊祖漢教授〈朱子的「明德注」與韓儒田艮齋、華西學派的有關討論〉一文,本文述當代牟宗三先生的有關詮釋,又用韓國朝鮮朝晚期有關明德是心或理的爭論來對照,表達對明德注不同的理解的各義理型態,希望能證成朱子明德說的原意。第二篇是廖曉煒教授〈《孟子》中的自我觀——兼及儒家倫理學的定位問題〉一文,本文從多維自我觀的視角,包含反思性、身體性、關係性及宗教性,也即心性、形氣、人倫與天道四個維度,就現實與應然的層面,探討一整全的自我。第三篇是肖雄教授的〈從「福」概念的含義變化看牟宗三的圓善論〉,本文通過分別考察康德與牟宗三對該概念的使用情況,結論出吾人可以說牟先生未能處理現象義的幸福與德性如何一致的問題,但卻不能說他歪曲了康德,因他只是以異於基督教的傳統,同時在遵守康德哲學基本框架的前提下,解答了康德的問題。第四篇是李明書教授撰〈從儒家角色倫理學建構當代家庭倫理〉一文,透過安樂哲所提出的「儒家角色倫理學」,解消儒家思想中的超越概念,將「關係」視為培養道德能力的環境,進而以「孝」概念延伸出的家庭關係建構當代的家庭倫理。第五篇是陳永寶教授〈朱熹「情」的倫理思想向度〉一文,經由張橫渠「心統性情」的思想啟發,闡述朱熹的「情」觀念中獨特的「人性」的「成人」思想,達到了人與天道的結合,完成人之為人的「天人合一」的倫理思想構思。
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王喜亮的〈晚明首部天主教版畫《誦念珠規程》考〉一文,本文考證了《誦念珠規程》的真實作者並非通常認為的羅儒望,而是費奇規,並說明該書雖翻刻自歐洲底本《福音歷史圖集》,但其末圖可能源自德國版畫家杜勒的《瑪利亞傳》,並另外受到了明末流行的版畫風格的影響,體現出了中西交融的創作方式。第二篇是馬彪的〈康德《聖經》詮釋思想辨正〉,該文彰顯了康德對《聖經》既不贊成「本真性的」解讀方式,也不贊成「學理性的」詮釋方式,而是主張在神學與哲學、啟示與理性、信仰與自由的互動和商榷中實現對真理與智慧的通達。第三篇劉君莉撰:〈儒家倫理思想現代轉型的獨特路徑及其生成依據——以韋政通為中心之考察〉一文,本文觀察韋政通終其一生關注並致力於此問題的研究,發展出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研究路徑,採取「認同(深入)——批判——展望」模式,進行「現代而又中國」的出路探尋。具體表現為:通過深入傳統、直探心魂尋求認同;進一步經由「兩面攝取與雙向批判」反省傳統;最後以創造轉化路徑為儒家倫理的現代轉型探尋出路並走向未來。第四篇是許詠晴:〈傅佩榮人性向善論的提出背景分析〉,本文聚焦於傅佩榮1985年以前的思想流變,探討人性向善論乃基於經驗事實、合乎理性反省、指點理想途徑的學說。第五篇是黃毅撰〈貝克萊是洛克宗教哲學的反對者嗎?〉一文,本文通過對貝克萊早期和晚期著作的分析,本文論證貝克萊是洛克宗教哲學的有限制的支持者。在洛克、洛克的保守派批評者與貝克萊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而複雜複雜的關聯。第六篇是李鈺輝撰〈作為場的身體——梅洛.龐蒂美學思想的起點〉,本文從空間:場化的身體、表達:世界的場化、主體間:裂變的場三個方面論述作為「場」的身體如何作為龐蒂美學思想的起點,又如何將自身作為貫穿的線索。最後則收錄兩篇書篇,分別是陳德興評論〈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以及何萬福評述〈符文玲,《分享、疏離、共善——論卡洛.沃提瓦∕若望保祿二世的人學》〉,兩文皆細緻的疏理各章節的內容,並提出中肯的評論。
本期編務工作能順利完成,在此向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謝,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位的努力。也期待本專號主題對華人文化的重新闡釋能喚起學界注意,對當代儒家倫理的定位能有更多的省思與探討。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