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本期專題圍繞在郎尼根的哲學與神學及其對現代思潮的意義。如導言所述,我們共收錄四篇專精論文與一篇書評。學者們從哲學、神學、常識與科學等等觀點為我們介紹了郎尼根思想如何面對當代議題的挑戰。因為,重要的是,哲學與神學絕非對昨日黃花的研究,而更應是與時俱進的辯證。在編後語中,我們不擬再加贅述,而將焦點轉向一般論著。在這個欄目中,我們共收錄了五篇論文及二篇博士生論文,在這些主題多元的論文中,作者們皆以細緻的哲學探究為途徑,呈現出思想的多重面貌與時代關懷,以下謹為之簡介:
首先,方遙(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以清初童能靈之體用觀為切入點,揭示宋明理學核心問題在清代學者中的分化與延續。作者指出一方面單層太極體用觀以「正」「實」為分化,凸顯太極在天地化生中的動態力量;另一方面,雙層理氣體用觀則以理為本體、氣為用事,展現出形上與形下之間的張力與交涉。作者主張透過此雙重構造,既能重申理對氣的規範地位,又可以為「理生氣」之論題賦與新的解釋,為清初朱子學的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典型範例。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來自輔仁大學的Jijimon Joseph(季進德)與Inna Edara(林瑞德)二位學者所展開的田野研究。他們以信仰佛教的臺灣農民為例,研究宗教與生態相互滲透的生命圖像。二位學者的訪談研究顯示,臺灣佛教信仰並非一種抽象的理念,而是具體地轉化為農耕的靈性實踐。透過永續農業的實踐,農民們重新體會自然的神聖性,使宗教信仰成為推動環境倫理與政策規劃的重要資源。此一有趣的研究對我們的啟示是:永續發展不僅是技術或經濟的課題,更需要納入靈性與文化的深層向度。
另外,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張陽與周利明二位學者則轉向儒家傳統,探討唐文治對心學《易》的再詮釋。作者認為唐氏既繼承陽明心學,又藉考據之學與時代問題相結合,強調「心之消息」,並將致良知展開為「格物—審幾—積善」的實踐路徑。值得一提的是,其理論源自儒家本身,由此更能展現出近代儒學自我調整與自我完善的可能。而浙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孫彬教授,則以日本京都學派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為研究對象,關注其早期藝術哲學,詮釋京都學派對藝術與宗教的探索。作者指出西田將費德勒「表現」理論與禪宗「身心一如」相會通,使藝術活動得以被理解為生命自覺的展現。由此,藝術不僅是感官或技藝的延伸,更深深關聯於宗教的「無」之立場。這一討論不僅鋪陳了西田哲學的脈絡發展,也引導我們重新思考藝術與宗教的內在關係。在第五篇論文中,我們則透過全林強(五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對余祐《性書》的分析,得以窺見明代中期朱子學內部的辯難。透過「性合理氣」之說,余祐嚴格區分「性」與「理」,將前者歸屬於人性論,後者則定位於理本論。此舉不僅釐清了「性即理」命題的含糊之處,更開啟了朱子學走向現實生命的途徑,彰顯了時代意義。
除此之外,二篇青年學者論文分別為郭雲鵬(清華大學博士生)與呂花萍(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所撰。郭雲鵬重新檢視早期儒家的慎獨思想,其論證指出,「慎獨」的根本意在於「為己」,即道德人格的自我謹守。雖然其語境意義在各個經典中皆有所發展,而此核心意涵則未嘗改變。最後,呂花萍則透過呂惠卿的著作而指向莊子研究,指出逍遙的三重意涵,由此展現莊子學中形而上的超越性。
總觀本期論文,不論是對儒學、心學與朱子學內部問題的精細辨析,對西田哲學與藝術宗教關係的深度探討,或是對佛教農民生態實踐的田野研究,在在都顯示哲學的智慧在不同時空脈絡下展現的活潑與生命力,從這些研究可以意識到理論之建構與實踐之落實,並非兩條平行的路徑,而是彼此羈絆的雙向互動。這或許正是哲學、人文與社會探究中最有意義的一面,也是最值得耕耘的園地。
615期 編後語
On 八月 - 31 - 2025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