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608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期「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很榮幸邀請傅佩榮與李賢中教授擔任專題主編,提供讀者此議題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儒家哲學的核心向度在於其對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追求,此種終極關懷不同於西方超越性宗教,而是透過人性的發展與道德實踐來達到終極目標;例如《中庸》強調「天命之謂性」,即將天命視為實現生命意義的基礎,表現出儒家「內在超越」(immanent transcendence)的宗教向度。此種「內在超越」不僅是道德自我實現,更是透過對天命的回應達到天人合一之境,此亦屬其以宗教性的實踐體現人類對普遍價值的終極關懷。針對此問題的深入討論,本專題架構主張:任何一套完整的哲學系統都必須有〔2+1〕的格局,〔1〕是指做為〔2〕(自然界與人類)之來源與歸宿。這個〔1〕(超越界)既非感覺所能把握,也非理性所能證明,但是如果沒有它,則自然與人類的存在與各種價值即是無解之謎。例如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即對超越界有所洞察,《論語》與《孟子》中的「天」都具超越意義,展現人與超越界的關係。儒家哲學正具備上述〔2+1〕的格局,故瞭解儒家哲學以後,人即可以激發不斷向上的動力,人生可以藉由不斷修養提升,展現出信仰的動力,亦可由此線索揭開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
專題部分共計四篇論文與一篇書評,依次簡介如下:第一篇是傅佩榮教授撰述的〈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本文依孔子所謂「五十而知天命」,以及在顏淵死時感嘆「天喪予」,在臨終前承認自己未能實現理想等觀點,論證儒家的天命兼具可知與不可知的範疇,討論孔子思想的深刻性,並進一步探討孟子思想中天的宗教向度。第二篇是李賢中教授撰述的〈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本文指出荀子認為人的「不能」來自天性上的限制與潛質的無法實現等因素,以及人對「命」與「時」的無知或無可奈何;並主張對此「不能」可透過知「物之理」、知「天」與知「統類」等,使人可透過「知」而能有恰當合宜的順應之道;最後提出對於不可知的「天」與諸多的「不能」,應依「禮」採取敬天、事天的態度。第三篇是林明照教授撰寫的〈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倫理、政治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一文,作者指出對董仲舒而言,天一方面是政治倫理規範的來源,天賦予人間政治與倫理規範;另一方面,天也是政治倫理規範運作的監督者,以及維繫者。本文論證了董仲舒主要是以身體性的感應與體知,來展現天對於人間政治與倫理的規範性力量及實踐引導。第四篇是許詠晴博士撰述的〈《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一文,本文分析《論語》文本指出孔子相信「天」是人類一切德行的根源,能考察人的言行予以禍福;相反地,人可以藉由「祈禱」與超越界對話,透過德行修養與天賦使命契合,進而主張孔子以長期踐德修養為禱告基礎,故可雖知有德者不必然有福,仍維持強烈信仰,主張其信仰存在於可知可行之德與不可測度的禍福之間。
在專題書評部分,則由饒忠恕教授撰寫:〈書評:Joshua R. Brown & Alexus McLeod,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本文聚焦於反思早期中國哲學是否僅是一個自然主義的傳統,透過區分「思想立場」(doctrinal position)與「歸屬宣告」(affiliation claim)的不同,以及「相異立場」(contrastive view)和「相似立場」(similarity view)的比較框架,指出有足夠的證據説明早期中國哲學中的「天」與「道」,在許多重要的文獻中擁有其「超越」涵義,並難以用「自然主義」的方式解釋。同時,作者認為本書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去除一個西方分析哲學界所提供的不必要之束縛,讓早期中國哲學的研究可以持續完成自己的任務,因此本書實為對於早期中國哲學「超越」研究的重要材料。
在一般論著部分,本期共刊出七篇論文與一篇書評,第一篇是黃毅教授撰述的〈施賴爾馬赫《基督教倫理學》中批判的文化神學〉,本文通過對施賴爾馬赫的《基督教倫理學》的分析來論證其文化神學並非如巴特、尼布林等人認為的只是一種遷就現代文明的「文化新教」,相反的,它透過內容與形式兩方面呈現其豐富的批判性,前者認為某些世俗文化直接違背了基督教的精神故而應該被揚棄;後者雖不否定特定的文化現象本身,卻賦予其新的、更高的意義和目標,因而構成了一種形式批判。第二篇是劉增鈺與張仕穎教授合著的〈使自然生成於神聖:阿奎那對亞里斯多德正義理論的接受〉,本文檢討在阿奎那思想的研究中,應當以神聖方式或是亞里斯多德的方式詮釋阿奎那的倫理學。作者主張面對正義思想中兩條存在張力的理論進路,通過對阿奎那的前輩學者在正義問題上的見解以及當時社會背景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儘管阿奎那義德思想的取向是神聖的,但自然正義(iustitia naturalis)問題才是阿奎那所關注的核心;故他通過接受亞里斯多德的正義理論,保留了自然正義在神聖正義(iustitia divina)面前的相對獨立性,使正義扮演了指導人世俗生活的應有角色。
第三篇是郝志景教授撰述的〈公德培育與政治改革——梁啟超「公德」論的問題指向和缺陷〉,作者指出梁啟超為了尋找國家政治改革的路徑,他討論了公德培育與政治改革兩問題,反思二者孰先孰後。本文認為梁氏太看重政治改革中的大眾參與,故過分重視民眾公德,然而,本文主張一個國家政治改革的首要步驟,並非大眾參與政治,而是在政治精英內部實現制衡;又,此制衡需要政治精英具有妥協意識,但梁氏僅利用儒家傳統培育公德,並未挖掘儒家在政治妥協方面的文化資源。第四篇是馮秀岐教授的〈自由的優先性:羅爾斯vs.哈特〉,本文先申論哈特在〈羅爾斯論自由及其優先性〉一文中的觀點,說明羅爾斯論證的嚴重缺陷,其次又揭示了羅爾斯的辯護內容,特別是羅爾斯在《政治自由主義》中,將自由的優先性奠基在自由而平等的個人觀念之上。作者對作此優先性的論證加以檢視,主張如欲證成自由的優先性,羅爾斯必須在證明基本自由對道德能力的發展和運用的必要性的同時,證實其餘基本善對它們的發展和運用並不必要。
第五篇是文碧方與沈芳合教授著的〈論沈清松的身體哲學〉,本文以《老子中經》為例探討了中國傳統思想對沈清松身體哲學的影響,以及其身體哲學在對道教經典進行闡釋時的具體運用;文中指出沈清松的身體哲學成功融合了中西方思想,採用跨文化哲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是一個可與西方思想界進行對談的動態發展的與開放的思想系统。第六篇是蔡傑教授撰述的〈「窮神」與「窮理」:張載工夫論的兩種進路〉,本文剖析「窮神」與「窮理」對宋明理學的建構之重要意義,指出張載兼舉「窮神」與「窮理」,二者之間具有一致性,同時也具有差異性,差異主要體現在體與用、誠與明的進路、為學工夫的側重等方面。「窮理」多與物相關,範圍涉及自然萬物與社會倫常,體現對現實生活的關切;「窮神」則是指通過對美德的存養與踐行,至德盛仁熟而與天地感通。作者歸納出過度強調「即物」也可能產生滯於萬物的支離弊病,所以張載的「窮神」思想所體現的超越、個體與現實之間的平衡,在反思宋明理學所帶來的諸多弊端時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第七篇是劉榮教授撰述的〈王夫之人禽之辨發微〉,本文指出王夫之擴大了人禽之辨命題的意涵,從人性及其所自出之人道論人之所以為人,而在本質上異於禽狄者。此觀念不僅說明人與動物本質的不同,而且為著維繫華夏族群、存續儒學正統,其理論邏輯同時延伸應用至政治實踐中。在書評部分,本期刊出羅啟權教授的〈書評:黃燕強,《原儒與回歸原典——經子關係的視域》〉,本文透過分析該書的內容、特色與問題三方向,評論黃燕強新著的價值在其透過「經子之學」的互動與融通主題,反思中國傳統思想資源的選取與運用的問題,並肯定此書的研究願景堪當稱為一種新研究範式,以及詳述此課題未來深具學術潛力的理由。
以上各篇論文的內容多元,主要包含倫理學中的基督教倫理、環境倫理的文化神學、正義理論,公德培育與自由的優先性,以及宋明理學中張載的工夫論與船山的人禽之辨;撰稿者無論是在方法論對文本的掌握,抑或在調和個人創見與現實張力中,均能為傳統經典文本提供具有現代視野的嶄新詮釋與創見,同時亦能彰顯文本背景中蘊含的智慧,以更嚴謹且細緻的推理將成果呈現予讀者,令人耳目一新。
本專號的順利完成,特別感謝專題主編、諸位撰稿人、學界審查人以及編輯部同仁的全力支持與細心校對,使得本期順利出版。在此,值此農曆新年即將到來之際,編輯部謹向讀者致以誠摯祝福,願展卷之際愉悅滿懷,迎接美好新氣象,開啟嶄新的一年。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