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599期 經典詮釋、經學傳統與哲學建構專題

    1 導言:經典詮釋、經學傳統與哲學建構專題 王慧茹、沈享民
    5 一本?二本?:David S. Nivison論孟子哲學中的道德行動與動機 沈享民
    25 王船山《周易內傳》的詮釋向度 王慧茹
    41 論中國經典詮釋意識的現代性轉變 傅永軍
    專題書評
    55 書評:Roger T. Ames & Peter D. Hershock (Eds.), Confucianisms for a Changing World Cultural Order 李彥儀
    一般論著
    61 [...]

  • 598期 處境與踐行專題

    1 導言:處境與踐行專題專題 邱建碩
    3 《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極重度失智症者的權益議題 司馬忠
    19 文藻月桂方法:吳甦樂教育理念的建構與實踐 林耀堂
    43 省思《天主教法典》的精神意涵——「人靈的得救」凝聚教會信仰意識,邁向同道偕行之旅 金毓瑋
    59 古今之變視野下的亞當.斯密同情倫理學 王凱歌
    一般論著
    73 王塘南哲學視域下「三教思想」論析 李瑋皓
    89 論「陽明的知識觀」與「自然數起源思想」關係之哲學意義 黃信二
    109 孟子氣論與多瑪斯習性論之比較與會通 [...]

  • 597期 于斌樞機主教思想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專題

    1 導言:于斌樞機主教思想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專題 司馬忠、蘇嫈雰
    5 于斌樞機倡「敬天祭祖」的儒典根據及耶儒交融之意義 曾春海
    17 出凡歸聖的追求——聖經與中華文化對話 陳德光
    33 論于斌的「三知論」與天主教社會訓導方法論之科學典範的獨特性 林湘義
    53 以人性尊嚴為前提的經濟——以臺灣儲蓄互助社為例 高榮孝
    69 于斌樞機主教〈大學教育的目的〉之詮釋及其開展 蘇嫈雰
    一般論著
    89 黑格爾《邏輯學》〈絕對理念〉之為玄思辯證性方法基本構思 陸敬忠
    105 朝鮮朱子學對饒雙峰《論語》解的辨議及思考 [...]

  • 596期 儒、釋、道與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專題

    1 導言:儒、釋、道與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專題 曾春海
    3 儒家視域下臺灣生命禮俗的人文精神 李新霖
    19 臺灣五術界對於《易經》應用之理論與實踐 吳進安
    35 阿彌陀淨土信仰的二系思想——以「隨念」為線索 李幸玲
    49 對比聖嚴法師與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涵義與實踐 曾春海
    71 明代媽祖信仰的儀式對臺灣精神文化的意義 鄭燦山
    一般論著
    85 徐復觀論二重主體性的虛化與挺立:修己與治人之分的意義 賴柯助
    101 從蔡仁厚與周聯華之間的對話重新思索儒耶會通的可能性 [...]

  • 595期 法國現象學美學的知覺轉向專題

    1 導言:法國現象學美學的知覺轉向專題 何佳瑞、李科林
    5 面容與感性:列維納斯的親近詩學 歐陽謙
    21 感性的光輝:杜夫海納美感經驗現象學與美感教育 何佳瑞
    43 從觸發到情動:德勒茲對於胡塞爾感性理論的闡發 李科林
    專題書評
    59 書評:方向紅(編譯),《轉向中的現象學運動》 李科林
    63 書評: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 李欣悅
    一般論著
    69 作為《莊子》內篇旨趣的「攖寧」 張昭煒
    85 朱子家哲學論綱 [...]

599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詮釋學(hermeneutics)在當代的應用相當廣泛,除了西方的神學詮釋學、史學詮釋學、哲學詮釋學等面向外,東亞地區亦引進詮釋學方法,學者們也陸續提出佛教詮釋學、儒家詮釋學等研究主題。因儒學研究主要以經典為核心,故「經典詮釋」即成為當代儒學的重要方法,不僅探討詮釋者「如何」(how)詮釋經典,更詢問歷代詮釋者「為何」(why)如此詮釋經典,例如黃俊傑在1999年即曾發表〈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李明輝在2004年亦出版《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專書,楊儒賓亦編有《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等專書,顯見此方法在當代受到相當的重視。本期專號很榮幸邀請沈享民與王慧茹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並以「經典詮釋、經學傳統與哲學建構專題」為題,將詮釋學與傳統經學互為對比,進行經典詮釋傳統的創造性建構,試圖為中國哲學與傳統經典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視野,以下依序簡述專論各篇內容:
專論首篇論文為沈享民教授所撰〈一本?二本?:David S. Nivison論孟子哲學中的道德行動與動機〉,本文關注美國哲學家David S. Nivison(倪德衛)的孟子研究,特別是對其道德心理學部分,作者運用倪德衛的觀點,分析動機與義務究竟是源自一個或兩個根源,最後再提出對一本二本問題的見解,並評論倪德衛的看法。第二篇為王慧茹教授的〈王船山《周易內傳》的詮釋向度〉,本文由船山《易》學要旨,指出船山《周易內傳》具有「糾偏性的詮釋創造」及「致用性的詮釋實踐」特徵;同時,船山強調「我」和「經典」作為歷史的存在,具有以詮釋彰顯存有的傾向,近於伽達默爾意義下詮釋的「真理性」要求,然而在「文本」及「應用」向度上又有別於「哲學詮釋學」。第三篇是傅永軍教授所撰〈論中國經典詮釋意識的現代性轉變〉,本文基於晚清以降經學失去官學地位,現代學術體系登場,「釋經」取代「宗經」,試圖彰顯哲學詮釋學可為經典詮釋意識的現代性轉變,提供一種可資借鑒的現代詮釋學範式。在專論書評部分則由李彥儀教授提出〈書評:Roger T. Ames & Peter D. Hershock (Eds.), Confucianisms for a Changing World Cultural Order〉,本文評論安樂哲(Roger T. Ames)與何随德(Peter D. Hershock)合編之Confucianisms for a Changing World Cultural Order一書,透過全書結構介紹與評論兩部分,先指出本書各節內容,諸如「變動世界文化秩序中的儒學」、「不同的儒家傳統」、「澄清儒家的價值觀」與「儒家文化的侷限及批判性改革」的重要性;其次,再評論本書各篇展現對儒家經典及其核心價值的當代理解、詮釋與應用,進而思索儒家對於變動世界文化秩序的可能意義與貢獻,以作為我們進一步探究相關問題的參考。
在一般論著部分,首篇為楊婉儀教授所撰〈從德勒茲觀點談奧尼索斯的變形(métamorphoses)與尼采的自我轉化(transformation)之關係〉,本文乃從德勒茲對於雅莉安神話的詮釋,探問雅莉安與戴奧尼索斯的結合在尼采思想中的意義以及其與尼采自我轉化的關係。第二篇為張立恩與李穎教授的〈王弼本《老子.二章》新解〉,本文通過對「聖人」、「無為」等概念的考察申明:主體性的「我執」會帶出一系列非「我」之所執的後果,為了避免連帶後果的出現,老子主張的「無為」即消解主體性。第三篇為林湘義教授的〈天主教社會訓導中之靈性領導思想:以《我要給你們牧者》勸諭與《羊群的牧人》勸諭為中心〉,本文從領導理論典範轉移的觀點,開展靈性領導的研究視角,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兩份勸諭:《我要給你們牧者》(Pastores Dabo Vobis)與《羊群的牧人》(Pastores Gregis)為中心,探討建立在天主教靈修傳統中所內蘊之牧羊人領導(shepherd leadership)與僕人領導(servant leadership)思想之重要性及獨特性。第四篇為沈庭教授所撰〈東方佛學與叔本華、尼采哲學的往返互動〉,本文透過東方佛學傳入西方,影響了叔本華與尼采哲學,以及叔本華、尼采哲學影響了宗白華、章太炎、魯迅、李石岑等人形成近代中國中國佛學,主張東西方哲學的近代互動是一種「往返」運動。
第五篇為藍法典教授所撰〈洋蔥式自我可以滿足角色倫理學的需要嗎——拉康視角的回應〉,本文探討當代學者詮釋儒家文本的德行倫理學與角色倫理學兩種理論,主張角色倫理學不可能完全放棄抽象我的位格,以及角色倫理學需要回答自我為什麼需要成為角色,並思考如何避免重蹈儒家聖王傳統之覆轍的難題。第六篇為王敏與潘斌教授所撰〈陳確禮學研探〉,本文探討陳確如何將人性論與人的後天教化、修養工夫論相關聯的方法,並在孟子性善論和宋儒心性論的基礎上凸顯了「慎習」和「知行合一」的踐履意義,從而為其推崇禮教提供了心性論基礎。第七篇為白發紅教授所撰〈朱子人心道心說的未發已發問題〉,本文主張朱子對道心的理解兼具未發已發,他自中和新說確立的思想亦在人心道心說中得到了貫徹,這彰顯了朱子心論的一貫性與圓融性。第八篇為秦行國教授所撰〈論孔廣森對胡安國的接受〉,本文分析了孔廣森以天為最高主宰,更為強調尊王、尊君;同時,在夷夏秩序上堅持胡安國「攘夷」之義的基本看法,指出其對胡安國《春秋》的繼承乃完全站在清帝的立場,附和清帝的意志。
在一般論著書評部分共有二篇,第一篇由王鷙嘉評論潘鳳娟教授《孝道西遊:孝經翻譯與歐洲漢學的源起》一書,本文既指出潘氏新著的主要結構七章與附錄的價值,並指出本書的新意在將不同譯本置於不同的歷史脈絡中考察,使讀者可認識到過去的譯者賦予此經典的不同體裁(genre),文中並對本書的部分細節提出修訂建議。第二篇由張浩評論丁為祥教授的《中國哲學通史.明代卷》一書,作者首先評介本書從「知人與論世」相統一的研究進路意義,其次展示對明代理學三分格局及兩系走向的精深梳理,並對陽明後學三派與三系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最後對對前賢的學術成果加以反思評述並提出深刻的洞見。
本期共刊出專論部分的四篇著作與一般論著的十篇論文,內容包含中西哲學,涉及經典詮釋意識、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的互動、德勒茲與拉康觀點中的自我,以及天主教哲學等重要議題。本專號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在此向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上最深的謝意;最後,也感謝編輯部同仁的細心編校,使本期論文能順利刊出,提供讀者豐富的精神饗宴。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