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606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在2022年全球大規模使用ChatGPT之後,新時代來臨,生成式AI(Generative AI)不但成為大眾常用工具,亦開始扮演虛擬教師角色,諸如AI牧師與AI僧侶出現,更形成人工產品能否傳遞宗教上「神」的祝福等諸多疑慮;類似情境亦出現在儒學精神的傳遞中,當學生詢問GPT等儒學文本的解釋,AI亦同樣的扮演教師的角色,引導使用者了解儒學的內涵。因此,在今天虛擬儒學教師已然存在之際,本專題《儒學與AI》所提供的儒學與科學的對比,即有助於吾人更能了解儒家對AI工具的看法,以及儒學工作者對高科技議題的反思,繼而能引導讀者深入反思儒學於新時代的挑戰與契機。
在專題論著部分,第一篇是黃信二教授的〈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本文乃因AI技術的進步,「人工道德主體」(artificial moral agent, AMA)概念受關注,故作者提供學界中「贊成」、「反對」與對AMA採取「折衷者」三種主張的分析,並將其與儒家的「道德主體」進行比較,此屬儒家立足於人禽之辨的道德主體高度對AI進行的反思。第二篇是冀劍制教授的〈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本文主張如果未來的人類生活將與AI機器人密不可分,即以儒學「成聖」的標準而言,機器人必須能具備良知與智慧兩項條件;同時,亦從人類角度反思「成聖」後的AI並不會受到人類應有的尊重,進而反思此衝突將導致難以預期的後果。
第三篇是黃秋韻教授的〈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本文評估未來機器人可能扮演與人類相處、陪伴與看護角色,故必然存在著「人機互動」中的倫理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亦與使用者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以華人使用者而言,儒家歷史中的經典主題,諸如「人禽之辨」(人物之別)、「以人為本」、「萬物一體」與「禮」的觀念,透頂適切的跨域轉化,未來皆可應用於「社會機器人」(Social robot)的程式設計,進而彰顯儒學的現代性。第四篇是鄭澤綿教授的〈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本文以「存在論的生生為本」與「倫理學的具身體驗」兩者為架構,一方面以張載的「一物兩體」與王陽明的「一氣流通」思想與當代的泛心靈論相結合,在儒家宇宙觀中定位人工智能;另一方面在倫理學上,則提倡用二程的「以物待物」和王陽明的「侃去花間草」的思想安頓人工智能,並依陽明的「善惡無盡」之訓,保持良知在新科技時代的開放性。
第五篇是張麗麗教授的〈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本文首先透過「萬物皆備於我」和「格物窮理」兩方向,探討智慧型機器人的先天與後天兩種植入模式。其次,再根據儒家的孝、忠、仁、貞等道德情感,區分儒家道德規範模式中的「確定性」、「關係性」和「模糊性」三範疇,進而論證即便智慧型機器人可以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但仍然無法真正實現儒家的「學以成人」。第六篇是黃燕強教授的〈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本文旨在闡發儒家的生生之道和親親之義,探討AI給儒家帶來的衝擊,分析儒家在AI時代是否及如何可能發揮價值,並說明儒家的生生之道和親親之義可以為「人機之辨」和人工智能立法提供有益的啓示。
在專題書評部分,第一篇是由黃燕強教授撰文的〈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本文評述2019年張立文教授以其和合學思想關照人工智能問題的成果,內容包含人生價值論、交感聯通論、網絡管控論與和合通久論等論點,精細透闢地論述了人類在AI高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新處境下如何自處及人機如何共處的問題。第二篇是由羅啟權教授撰寫的〈書評:趙汀陽,《人工智能的神話或悲歌》〉,本文從「新的存在論」、「自我意識與語言」與「生生之作或賭博式的作死」三面向與本書作者對話,進而反思如何保有人類作為關係性、歷史性存在的溫情,避免走入「只需要技術系統而不再需要他人」的非人化的孤獨之境。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蔡家和教授的〈孟子學的當代爭論——以唐君毅為核心之比較〉,本文以唐君毅先生的孟子學為核心,用以比較與他同期的各家孟學詮釋,包括傅斯年、勞思光、牟宗三先生等,最後總結各家之優劣。第二篇是馮鵬教授的〈應當如何詮釋《周易》?——《四庫全書總目》易學詮釋觀念論析〉,本文對詮釋《周易》的問題以《四庫全書總目》為案例,主張重建《周易》詮釋的基本預設,調整詮釋的價值預期,尋找經傳及傳統易學與當代社會的意義關涉點,將成為構建現代易學的關鍵。第三篇是武雲教授的〈再議墨家義戰理論的宗教論證〉,本文反思墨家義戰理論,堅持以公義詮釋天鬼之志;此觀點意味著無論何種神秘宗教現象帶來的啟示,都不能由包括為政者在內的任何人做出有悖公義原則的詮釋,進而排除了為包括侵略戰爭在內的任何不義行為提供有效宗教辯護的可能性。第四篇是李晶的〈溯源與開拓:梵二會議《禮儀憲章》中的革新及其普遍意義〉,本文通過《禮儀憲章》追求實際效用的實用化轉向,聖禮作為和解的方式,以及與普遍經驗形式結合之後的「世界聖禮」等面向的討論,探究梵二會議的禮儀改革何以能夠具體落實革新,並展現出超越性的普遍意義。
在一般論著的書評部分,第一篇是劉君莉的〈書評:方嵐生,《天地不仁:中國古典哲學中惡的問題》——跨文化比較視角下惡的本質及研究進路〉,作者以文化比較為方法,從中西文化視域下「惡」的本質與不同的研究進路,分析儒墨道家的天命觀與破解惡問題的困境,再探索形成「惡」問題的各種方式,綜整本書各章節的問題意識,進而對全書加以反思。第二篇是陳帥的〈書評:湯銘鈞,《玄奘因明思想論考》——我們應當如何研究因明〉,本文對該書的目標,將玄奘及追隨他的整個東亞因明傳統清楚地勾畫出來,更反復提醒讀者反思至今為止的因明研究是否遺落了某些基礎性的判斷與態度,並對本書提出總結與評價。
本期內容包含專題論著及書評八篇,一般論著與書評六篇。專題部分有別於當代儒家工作者過去常探討的宋學或漢學的主題,大膽的嘗試面向當前已發生的公共性與世界性的AI議題,以及儒家對此議題的社會秩序建構可提供的貢獻進行論證與分析,積極參與此一影響人類未來命運深遠的新挑戰。一般論著則包括東方的儒家、墨家與佛教因明思想的研究,以及天主教哲學的探討,各篇內容皆具有當代重要的問題意識。最後,本期編務工作能順利完成,在此誠摯地向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謝,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的努力,也期待本專號中有關儒學與人工智慧的精采內容能喚起學界注意,對儒家的現代性能有更多的省思。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