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5期 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1 導言: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柏殿宏、陳文祥
    3 對雷利斯基特所著《為何是十字架?——神聖友情與正義力量》之論析 柏殿宏
    25 以郎尼根「洞察」思想批判人工智慧系統中的「理解」 歐思鼎
    45 《神學方法》前四章之相關性 魏嘉華
    61 常識的意蘊:以郎尼根的觀點為線索 陳文祥
    專題書評
    79 書評:約瑟夫.馬祖爾,《解剖時間》 談良辰
    一般論著
    85 童能靈體用觀的兩種形態及其思想意義 方遙
    101 生態意識、靈性實踐與永續發展:以臺灣佛教農民為例研究 [...]

  • 614期 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1 導言: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3 陳、隋、初唐三朝義學與寺院生活——《續高僧傳.崇義寺釋慧頵傳》中的記憶書寫 劉苑如
    21 中古佛教「物」論新詮——「一物三觀」中的「物」與「悟」 紀志昌
    37 僧尼數、寺院數視野下的中古佛教盛衰 聖凱
    53 于闐質子智儼∕嚴考論 陳金華
    79 近代中國留學僧南下的梵巴學因緣 范文麗
    專題書評
    95 書評:紀志昌,《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 謝獻誼
    101 書評:聶順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 [...]

  • 613期 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專題

    1 導言: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3 《詮釋中的人》與《修復中的人》——比較哲學人類學 Johann MICHEL
    27 Johann Michel社會詮釋學中的詮釋倫理學與政治學——批判、詮釋不公與社會變化 Gonçalo MARCELO
    47 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 陳學毅
    67 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一般論著
    81 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 胡學源
    95 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 [...]

  • 612期 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1 導言: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王中江、郭梨華
    5 早期儒家的「自我」意識:「身心主從關係論」展開之脈絡 王中江
    21 曾子的身體觀與心靈模式 郭梨華
    39 從理念形態到現實形態:春秋戰國之際政治主體的自我意識——以清華簡《心是謂中》和《畏天用身》的發現為契機 曹峰
    61 「精神突破」語境中早期儒家「自我」的構型 陳贇
    77 先秦儒家對自我的認識與開展:從「為己之學」到「求其放心」與「人道之極」 劉振維
    95 「在我」與「在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兩種生活境域 葉樹勛
    專題書評
    113 [...]

  • 611期 靈性與自由專題

    1 導言:靈性與自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3 聖多瑪斯論靈性發展 黎建球
    23 自然法的社會存有論向度:Thomas Aquinas自然法的當代視角 周明泉
    43 Servais Pinckaers論自由、幸福與倫理 符文玲
    59 《我要給你們牧者》及《羊群的牧人》勸諭中「主宰群羊」(Lording Over)與「牧人愛德」(Pastoral Charity)之意涵探究: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 林湘義
    專題書評
    75 書評:Daniel Joseph Gordon, The Passion of Love in the Summa Theologiae [...]

571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副教授
若要說現今人類的文明被融貫在科學與宗教這兩大脈絡底下,大概不會有多少人反對。即使科學完全陌生的人,也都會認同科學因其一貫的研究方式所呈現的系統性樣貌,在人類的發展中幾乎不可一日無之。另一方面,宗教則被涵攝在不同的人類文化、傳統、價值、教育與終極關懷等理念中有著複雜與多元的理解,但相同的是,宗教在人類的歷史中也從來沒有缺席。當然,科學與宗教的對比在根本上有著方法論的歧異,但有趣的是,隨著學術的發展,我們已更有能力地以更為「科學」的態度來研究宗教,讓我們在這多元的認知下有著更多系統性產出,但我們也必須瞭解,在得出整合性與系統性的成果之前,應當以理解宗教的多元敘事作為前提。
本期專題的發想即源自於此,我們集結了國內外重要的宗教敘事作為研究論題,共收羅了五篇論文與一篇書評,給讀者參考,分別是:〈皇天后土:早期中國的天地信仰與祭祀〉、〈建立獻身生活會必須由聖座批准成立——《天主教法典》579條之修訂〉、〈彼得.伯格論世俗話語與宗教話語並存的多元主義〉、〈以《交友論》和《逑友篇》為例談友道〉、〈Humilitas est specialis virtus:多瑪斯如何將「謙卑」構建為一種德行?〉,以及《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一書之書評,鑑於本期導言已對專題作了概要的評述,此處即不多加贅言,而將焦點置於對一般論著的粗淺管窺。
巧合的是,本期一般論著亦共收錄五篇論文和一篇書評,分別是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丁為祥所著之〈張載對漢唐儒學的反省及其對理學建構的意義〉,作者認為,張載的哲學可視為宋明理學的先行者,其說值得吾人多加鑽研。第二篇論文為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甘偉所著之〈「極成」還是「共許」?——兼論因明論辯的文化規則〉,作者在此文中對論題中的兩個概念有著根源性的探討,亦言之成理。
第三篇論文為,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張毅民所撰之〈《致刁臬督書》靈魂與肉身之比喻〉,作者針對此一早期基督宗教的神學文獻作了鉅細靡細的剖析,有助於學人理解宗徒教父的作品。第四篇論文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彥儀所著之〈從沈清松先生對儒家的詮釋思索「實踐漢學」的可能性〉,其旨在於爬梳備受景仰的哲學家沈清松先生的思想,特別是其對儒家的詮釋,作者結論認為沈先生他的努力實為漢學的實踐開展了可行的道路,我們認為此乃不爭之論。
最後一篇論文為四川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岳富林所著之〈有無自我問題的現象學研究〉,作者考察了現象學發展的諸多人物及其論點,最後亦為其理論立場提出有效的理論根據。除此之外的一篇書評則由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王涵青為杜保瑞教授所著《中國哲學的會通與運用》這一本專著,所作之極為精彩的評論,透過她的筆觸,讓我們確實理解到此書的學術價值。
行文最後,我們亦不能免俗地在此一年的終了月份,謝謝諸位作者的努力研究,好讓我們有機會領略更多的智慧結晶,而在此我們也願意再次祝福讀者與作者諸君都能擁有健康的身、心與靈魂,亦皆能在至高真理無限的愛底下,活出更為精彩的生命。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