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7期 疫情、儒學與公共性專題

    1 導言:疫情、儒學與公共性專題 張崑將
    5 論《論語》的中庸智慧與疫情期間的公共政策之運用 張崑將
    25 從和辻倫理學看日本的抗疫思維:間柄、信賴與公共性 林永強
    43 在對於疫情的人文社會省思中重探「亞洲價值」論爭 李宥霆
    一般論著
    61 論儒家的「知」與AI的「數」:以朱熹的「致知」與圖靈的「可計算數」為例的分析 黃信二
    81 唐君毅論德福一致與道德形上學 蔡家和
    101 身體規訓與出離煩惱——佛教剃髮律制的形成及其入華爭辯 陸杰峰
    117 丘里之言:魏晉的風俗觀及其哲學意味 [...]

  • 616期 《聖經》與詮釋學:傳教士、平信徒與《聖經》的譯介專題

    1 導言:《聖經》與詮釋學:傳教士、平信徒與《聖經》的譯介專題 魏思齊、黃渼婷
    3 「基督的中國外衣」:吳經熊的《新約》翻譯 魏思齊
    31 文化差異與翻譯難題:路加福音1章34節的中文譯本為例 呂博侃
    47 東正教聖經漢譯比較:從古里.卡爾波夫到英諾肯提乙主教 顧孝永
    67 早期來華傳教士聖經編譯及其影響:以女性讀者為導向 黃渼婷
    83 初探《聖經》蒙古文譯介之發展 劉悅
    一般論著
    103 《文心雕龍》語言哲學闡幽 彭傳華
    119 「生活藝術」:中國鄉村紙紮的使用傳統與禮治精神 [...]

  • 615期 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1 導言: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柏殿宏、陳文祥
    3 對雷利斯基特所著《為何是十字架?——神聖友情與正義力量》之論析 柏殿宏
    25 以郎尼根「洞察」思想批判人工智慧系統中的「理解」 歐思鼎
    45 《神學方法》前四章之相關性 魏嘉華
    61 常識的意蘊:以郎尼根的觀點為線索 陳文祥
    專題書評
    79 書評:約瑟夫.馬祖爾,《解剖時間》 談良辰
    一般論著
    85 童能靈體用觀的兩種形態及其思想意義 方遙
    101 生態意識、靈性實踐與永續發展:以臺灣佛教農民為例研究 [...]

  • 614期 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1 導言: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3 陳、隋、初唐三朝義學與寺院生活——《續高僧傳.崇義寺釋慧頵傳》中的記憶書寫 劉苑如
    21 中古佛教「物」論新詮——「一物三觀」中的「物」與「悟」 紀志昌
    37 僧尼數、寺院數視野下的中古佛教盛衰 聖凱
    53 于闐質子智儼∕嚴考論 陳金華
    79 近代中國留學僧南下的梵巴學因緣 范文麗
    專題書評
    95 書評:紀志昌,《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 謝獻誼
    101 書評:聶順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 [...]

  • 613期 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專題

    1 導言: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3 《詮釋中的人》與《修復中的人》——比較哲學人類學 Johann MICHEL
    27 Johann Michel社會詮釋學中的詮釋倫理學與政治學——批判、詮釋不公與社會變化 Gonçalo MARCELO
    47 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 陳學毅
    67 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一般論著
    81 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 胡學源
    95 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 [...]

505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清代思想在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中一直是一較受忽略的領域,原因一方面是早期受到梁啟超等人看法的限制,以及當代新儒家學者視宋明時期方屬先秦儒學傳承正統的影響。另一原因,即是清學以考據為主,其訓詁的方法論總令人有僵化固執的刻板印象,一如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即批評:「滿清最狡險,入室操戈,……治學者皆不敢以天下治亂為心,而相率逃余故紙叢碎中,其為人高下深淺不一,而皆足以壞學術、毀風俗而賊人才。」這些評價使得清學研究長期受到輕忽,僅有少數學者,例如胡適曾給予清代學者較多的肯定,例如其《中國哲學史大綱》,即對戴震與揚州學派(淩廷堪、焦循、阮元)、浙東學派有較客觀之評論。這種受輕忽的局勢一直到余英時先生以「內在理路」(「道問學」、「智識主義」)分析清儒之學後,清學的研究方形成一股撥雲見日的氣象,扭轉局勢;亦由於此一因素,本刊樂見清學相關專題出版,期許可豐富此時期各種文本之現代詮釋。
本期很榮幸能由汪惠娟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廣邀專精此領域的國內外專家撰文,論述清代之學。本刊內容主要聚焦於清學的「義理思想」層面,並以「轉化」為關鍵,重視該時期治學方法的變革,而非屬傳統的研究方式。亦基於此目標,本專號刊出下列宏文:首篇,是吳根友教授提供的〈乾嘉學術的人文實證主義方法及其得失分析〉一文,本文重新定位清學研究方法,認為乾嘉學術並不只是一種考據學,而只是通過實證的方式研究經與史,以實現上達於「道」的高遠目標。其次,由彭傳華、秦越存兩位教授提供〈清末革命派對王船山政治思想的採借與轉化〉一文,本文以王船山思想為媒材,分析船山學如何為清末民初士人應用——設法融合其文本並轉化西方政治思想,同時亦指出清初義理思想與晚清哲學思想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其三,由任慧峰教授針對傳統上「禮」思想的現代化進行對比式的探討,以〈晚清禮學與西方學術——以黃以周的禮儀觀為中心〉一文,提供對比西方學者芬格萊特與黃以周兩人的禮儀觀,透過中西兩組「禮」座標的探討,思考禮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其四,由楊濟襄教授提供〈從「素王」到「教主」:「宗教觀」在康有為儒學思想中的轉折與應用〉一文介紹了康有為的宗教理想,本文透過神道教與人道教的架構,論述當時知識份子面對西方文化,特別是基督宗教衝擊之際傳統中國文化的調適與自強之道。其五,由專題主編汪教授提供〈清代儒學價值體系之嬗變〉一文,詳述在宋明理學傳統之後,清學如何對此傳統試圖創新與發展,建立一溝通古典與現代的思想橋樑,並透過本體論與心性論兩方面研究,窺探儒學於明清之際之演變。
在專題論文外,本期提供兩篇相關書評,第一篇是由鄧國宏教授評論李暢然著《戴震《原善》表微》一書,本書的特色在其能運用西方語言學與詮釋學的理論來研究戴震的解經方法論。第二篇是由盛寧先生評論陳祖武著《清代學術源流》一書,本書透過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的結合,對清代學術的分期、轉向與學派關係、學術之定位與學派的影響有深入的介紹。兩位書評作者對所論專著皆有詳實的分析與創新之見,可提供讀者理解專書的重要輪廓。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曾振宇教授〈「內在自由」:莊子自由思想的特點及其哲學證明——從「以道觀之」到逍遙自由何以可能〉一文,本文從道論的形上學高度,指出與「道」相關之隱喻的文本,提供讀者反思莊子的內在自由如何可能的證明。第二篇是陳喬見教授論〈儒家政治哲學中的公私結構與理念〉,本文重新詮解了公私的概念,透過公私之辨,指出儒家如何能秉持「天下為公」的理念,主張合私成公,澄清人們對儒家習以為常的誤解。第三篇為陳愛梅與嚴家建教授的〈馬來西亞華人宗教素食觀之宗教教育意義與實踐〉一文,本文分析了馬來西亞華人在深奧的宗教義理之外,如何透過素食觀勸導信徒慈悲戒殺,視萬物為等齊,引導信眾道德行為的內在思想。第四篇是馬科斯.哈拉米略(Marcos Jaramillo C.)著、孫平譯之〈「法」貫中西——以真正的自然法為中心〉一文,從自然法的基礎欲溝通中西方文化,以避免西方以二元性思考誤解以儒家為主軸之東方文化。第五篇是吳彥教授的〈康德批判哲學的政治旨趣:共和主義和永久和平〉一文,本文反思了康德批判哲學與他的政治觀念之間的內在架構,思考兩者間的一致性,並指出其特徵就是同時兼備國家權威、法治和政治自由這三個要素,具備這三個要素的國家體制就是共和國,其最終的歸宿便是永久和平。
本專號的順利出刊,非常感謝汪專題主編與相關學者專家、審稿人的辛勞,以及編輯部同仁的努力;也希望本期內容能豐富過去學界所較缺乏的對「乾嘉義理學」、「清儒新義理」、「清代新義理學」等主題的研究成果,希望此一中國近代哲學走向當代的關鍵時期之研究,能引起海內外更多研究者的充分關注。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