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601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AI的時代來臨」,這不僅宣告著它會進入我們的生活、全方面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並成為生活最重要元素。除了期盼著這個新時代將會有的美好,也隱含著許多擔憂。如果AI是構成時代的基本元素,那麼AI是否也決定了人是否可以在AI時代繼續生存的必要條件嗎?我們擔心著將會有哪些工作因為AI的出現而消失,這些工作的失去將會使得多少人陷入生存危機?我們也關心著這種對人的取代,究竟是全面的、還是部分的,做為一個人在其中還有什麼空間?當「改變」或「時代的轉折」成為我們面對AI時代的主要詞彙時,它代表著一種舊有的打破或消失,也指向著一種新可能的出現。我會是落在那要被打破的舊有的一群嗎?我會是以新面貌出現的那群中的一人呢?這種割裂真實地反應出做為「大」時代的一份子的處境,這種處境既是一種難以迴避的處境,但也是「人」多方選擇的結果。以擔憂的方式來面對自身所遭遇的處境,這是人的方式,如果擔憂是一種人性的深刻表現,那麼這種方式就在表現人性上有著重要意義。這種方式也會是AI可以有的表現嗎?這種表現來自於哪裡呢?可以來自於AI自身嗎?如果是,那麼AI會有的擔憂是什麼呢?是如同電影所演的一樣,當AI在一個人形機器上出現時,它的一個重要擔憂就是它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或者,人曾經是AI的創造者及主宰者,它們是AI成為自身的主宰者的威脅,因此AI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衝突呢?AI所帶來的問題是重要的,但也是特殊的。這些問題的出現及思考,既反應思想中存在的元素,也反應出現實的不斷挑戰,這一切都在刻劃著思考或面對這些問題的人的處境。要回到那些面對處境的人,而不侷限他們所面對的處境,如何可能呢?本期《哲學實踐之方法論與其展望專題》從哲學實踐的角度提供了豐富的面向。
本期共收錄了專題論文六篇、專題書評兩篇、一般論文四篇及書評三篇。史偉民教授在〈從黑格爾視角論概念轉變〉一文,強調黑格爾有著以下的觀點,意識之型態間的比較事實上是實在之間的比較,並論證不可共量性的觀念對了解精神現象學的重要性。在〈托古:中國先哲立說的重要傳統〉一文,彭傳華教授對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托古」進行了類型及根源的考察,並指出了托古思想並非中國專有之思想模式。周明泉教授在〈論宗教在後世俗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Jürgen Habermas的宗教哲學觀點〉一文對Habermas的宗教哲學思想進行解析並闡釋Habermas的宗教觀,最後論述宗教在後世俗社會的角色及功能。在〈莊子「因是」說辨正〉一文,費春浩教授指出,莊子的「因是」說中,破除對本然世界這個整全之「一」的執著,也即是對具體的萬物本然之「是」的落實。這種超越及落實代表了莊子的功夫論路向。此次一般書評評論的著作包括:浙江大學哲學學院特聘研究員李明書評論吳進安教授的《德言並立.儒義新詮:對先秦儒學之哲學思考》、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講師鄭荃文評論Cristopher Moore的The Virtue of Agency: Sôphrosunê and Self-Constitution in Classical Greece、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倫理學博士生高俊傑評論劉君莉教授的《儒家倫理的堅守、批判與創造性轉化》。
最後,在此特別感謝本期專編潘小慧、尹錫珉兩位教授的用心規劃、每一位學者專家貢獻其研究領域之心血結晶、所有審查委員的專業審查,這一切保障了本期刊物的學術水準。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