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538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中心主任
新儒家在當代中國哲學發展中屬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在大量吸收西方哲學優勢後對近現代東方之學術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其儒學方法論甚至影響佛道兩家目前主要的詮釋方向;當代新儒家以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人最具影響力,本專號即針對這些當代學者進行探討。
在專題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杜保瑞教授的〈對牟宗三佛學詮釋基本立場的反思〉,本文探討了牟宗三先生在《現象與物自身》與《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兩書中,如何利用康德哲學和海德格哲學的觀念建構新儒學體系;並從親證實踐的佛學角度反思牟先生對天台與華嚴的觀點。第二篇是楊自平教授的〈唐君毅先生詮解荀子〈正名篇〉析論〉,本文分析唐先生如何透過〈正名篇〉的解析,指出荀子與《墨辯》、惠施、公孫龍名學思想的殊異,強調荀子的正名不是關注名學的議題,而是將「名」放在名的產生、制名樞要、正名的目標的脈絡下才是荀子正名思想的深意,並反省了部分唐氏理論中有疑慮的觀點。第三篇是黃信二教授〈論唐君毅先生「以人文攝宗教」之理論基礎〉一文,該文探討唐先生論儒學宗教性的研究方法、研究進路與價值,觀察他對中原地區原始民族心靈結構成因的分析;同時,強調唐氏對中國哲學理論基礎(生活場域)的觀察,其中所使用的宗教與哲學間的轉換原則,以及針對人的想像力無法長住於一超現實界的反思,皆屬本文論述之要點。
第四篇周恩榮教授的〈對牟宗三先生反思中國傳統政道的反思〉,本文對學界批評牟宗三先生提倡政道民主的誤解提出辯解,強調牟先生是因民主與政權概念之本性相一致、是能確保政權概念的本性得以實現之「共法」而提倡民主;故作者強調被牟先生當做「用」的政道民主乃關聯著「體」,即因中華文化而起實現政權概念本性之「用」,故不得視為「西化」。第五篇劉建平教授的〈當代新儒家「中國藝術精神」問題合論——以方東美、唐君毅、徐復觀為例〉,本文從中國藝術精神問題出發,評述方東美的生命精神、唐君毅「遊」的藝術精神和徐復觀的「虛、靜、明」精神之間的共通與差異,既肯定了他們各自在此一問題上的建樹,同時也對其理論上的局限性進行反思。第六篇是肖雄教授的〈牟宗三『坎陷』概念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脈絡〉,本文以概念脈絡法,對牟宗三於1947年正式提出「良知坎陷說」前的思想進行溯源,分析其更早期理論中的認識心之坎陷、直覺的解悟之坎陷等的說法。在專題書評方面,則由韓籍權瑞容教授,對上海復旦大學哲學院張慶熊教授2016年重新修訂出版的《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一書進行簡介與評述。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余治平教授的〈酒與上古中國的神祖祭祀——以《酒誥》文本為中心的經學詮釋與宗教學考察〉一文,本文分析周人祭祀用酒的品種和數量都的嚴格規定,強調祭祀是條件,隨後的喝酒只是饋祀的附帶環節,故應朝向「德將無醉」,借助德性修養而遏制無限喝酒的衝動,防止酒後滋生邪念與非為。第二篇是任丑教授的〈發展問題的哲學反思〉一文,本文反思在人類歷史的綿延中,「發展」在總體上如何呈現出自在發展、自覺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邏輯進程。第三篇是韓籍金永晉教授的〈近代韓國佛教對於西方形而上學的吸納與轉化〉一文,本文提出近代韓國知識分子運用西方唯心論解讀佛學的疑慮,特別是對「現象即實在論」原則——強調實在並不是現象背後的獨立存在,而是現象上的直接表現,對此西方式的判教觀點提出反思。第四篇是蘇嫈雰教授的〈中華新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的交談:以夏大常〈性說〉和于斌《三知論》為例〉一文,本文以夏大常〈性說〉和于斌《三知論》為例,以形上學(知天)路徑不同的探討為問題意識,分析中華新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的交談。第五篇是黃昭華先生的〈從撰著體例解讀《論語.里仁》〉一文,本文觀察〈里仁〉篇之編撰,首二章為全篇總綱,總括全篇內容,餘下諸章對著首二章之句字「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加以申論;本文即依此體例,對〈里仁篇〉各章旨意加以解釋。第六篇是馮立先生的〈漢魏名士的「黃中通理」品性〉,本文針對《周易》中〈坤〉卦的〈文言傳〉中「黃中通理」一詞,根據東漢魏晉時期的傳世史料與出土文獻,通過分析史料探尋此歷史階段中具有「黃中通理」之品性的歷史人物及其人生經歷。
本期文章非常感謝諸位撰稿人精彩的文章內容,以及審查人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使各篇文章內容能更臻完善。二月份編輯間適逢農曆年春節,非常感謝編輯部同仁於春節前夕辛勤趕工使月刊能準時付梓,在此誠摯感謝諸位的努力;同時,亦代表編輯部向讀者致意,敬祝各位讀者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扭轉乾坤、萬事如意。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