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5期 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1 導言: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柏殿宏、陳文祥
    3 對雷利斯基特所著《為何是十字架?——神聖友情與正義力量》之論析 柏殿宏
    25 以郎尼根「洞察」思想批判人工智慧系統中的「理解」 歐思鼎
    45 《神學方法》前四章之相關性 魏嘉華
    61 常識的意蘊:以郎尼根的觀點為線索 陳文祥
    專題書評
    79 書評:約瑟夫.馬祖爾,《解剖時間》 談良辰
    一般論著
    85 童能靈體用觀的兩種形態及其思想意義 方遙
    101 生態意識、靈性實踐與永續發展:以臺灣佛教農民為例研究 [...]

  • 614期 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1 導言: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3 陳、隋、初唐三朝義學與寺院生活——《續高僧傳.崇義寺釋慧頵傳》中的記憶書寫 劉苑如
    21 中古佛教「物」論新詮——「一物三觀」中的「物」與「悟」 紀志昌
    37 僧尼數、寺院數視野下的中古佛教盛衰 聖凱
    53 于闐質子智儼∕嚴考論 陳金華
    79 近代中國留學僧南下的梵巴學因緣 范文麗
    專題書評
    95 書評:紀志昌,《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 謝獻誼
    101 書評:聶順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 [...]

  • 613期 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專題

    1 導言: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3 《詮釋中的人》與《修復中的人》——比較哲學人類學 Johann MICHEL
    27 Johann Michel社會詮釋學中的詮釋倫理學與政治學——批判、詮釋不公與社會變化 Gonçalo MARCELO
    47 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 陳學毅
    67 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一般論著
    81 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 胡學源
    95 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 [...]

  • 612期 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1 導言: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王中江、郭梨華
    5 早期儒家的「自我」意識:「身心主從關係論」展開之脈絡 王中江
    21 曾子的身體觀與心靈模式 郭梨華
    39 從理念形態到現實形態:春秋戰國之際政治主體的自我意識——以清華簡《心是謂中》和《畏天用身》的發現為契機 曹峰
    61 「精神突破」語境中早期儒家「自我」的構型 陳贇
    77 先秦儒家對自我的認識與開展:從「為己之學」到「求其放心」與「人道之極」 劉振維
    95 「在我」與「在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兩種生活境域 葉樹勛
    專題書評
    113 [...]

  • 611期 靈性與自由專題

    1 導言:靈性與自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3 聖多瑪斯論靈性發展 黎建球
    23 自然法的社會存有論向度:Thomas Aquinas自然法的當代視角 周明泉
    43 Servais Pinckaers論自由、幸福與倫理 符文玲
    59 《我要給你們牧者》及《羊群的牧人》勸諭中「主宰群羊」(Lording Over)與「牧人愛德」(Pastoral Charity)之意涵探究: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 林湘義
    專題書評
    75 書評:Daniel Joseph Gordon, The Passion of Love in the Summa Theologiae [...]

561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哲學活動源自於哪裡?當將哲學視之為理性活動,而成人才具有完整的理性時,那麼哲學就是成人專屬的活動。在這個意義下,「兒童哲學」、「童年哲學」就當如同科學哲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等哲學分支一般,以科學、心靈、語言……等為哲學的考察對象的學問,並且這樣的考察是由具備完整理性的人所進行的。但是,「兒童哲學」或「童年哲學」並不將兒童或童年侷限為哲學所考察的對象,甚至並不以此為主要的意義,「兒童哲學」是將兒童當成是能夠進行哲學活動的主體,考察兒童的哲學活動,並且由此重新省思什麼是哲學活動的相關問題,「童年哲學」可以視為是在此意義上的延伸。那麼,若哲學做為一種理性活動,那麼兒童就當視之為具有完整理性的人嗎?或者,即使具備理性,雖然不完整,但仍然可進行哲學活動嗎?這種不完整是純粹的理性上的不完整?還是混雜著其他的元素呢?例如,兒童具有的情感元素。或者,兒童進行的哲學活動與成人所進行的哲學活動有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呢?如果沒有,而兒童進行哲學活動又是無疑問的,那麼兒童哲學就是糾正之前對兒童的錯誤認知,而將原本忽略的兒童的哲學活動帶回到哲學之中。如果有本質上的差異,那麼兒童所從事的哲學活動與成人所從事的哲學活動是何以區分的?而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又是如何?這些問題也令人關心。特別是,若從生命的發展觀點來看,兒童既是人生的初步階段,也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源頭,兒童哲學或童年哲學的考察實有其深刻意義。本期《童年哲學專題》由劉曉東教授與潘小慧共同主編,收錄五篇專題論文和兩篇專題書評,相信對於關注兒童哲學與童年哲學的讀者們,對於進入此領域的相關議題,有著很好的引導作用。
除專題論文外,本期還收錄了四篇一般論文和一篇書評。在論文的部份,〈帛書《老子》第四十章「堇」字兩種訓釋評析〉是由呂鵬志教授及薛聰先生合著,主要考察帛書本《老子》第四十章首句「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堇」字的訓釋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文中論證,將「堇」理解為「少」的觀點,可彰顯了《老子》之「道」的這一特徵,因而合理正確。簡慧貞教授的〈從儒家道德情感視域建構醫學倫理「同理心」教育〉一文,在「病人為中心」的前提下,以儒家體系中的道德情感論與朱熹「居敬窮理」的道德實踐方法為基礎,考察並建構醫病之倫理關係。第三篇論文是周恩榮教授的〈坎陷、善治與「圓善」的現實性——從所謂「青年牟宗三派」出發〉,文中對牟宗三先生思想的研究是一種從其思想內部進行發展的考察,主張牟宗三的「新外王三書」,須以道德的形上學和圓善論為背景,方能得到合理的理解。最後一篇是彭榮教授的〈論程頤「體用一源」說的理論淵源〉,彭教授主張程頤的「體用一源」的命題當連結至王弼易學中的本末思想,並與二程兄弟形而上、形而下構想有直接淵源。本期一般書評是由高秀昌教授評潘小慧教授的《臺灣新士林哲學的倫理學發展》。
時值新春,藉此機會向所有愛護《哲學與文化月刊》的學者專家與讀者們拜年,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學思並進,而延續一年多的疫情,也能漸露曙光。再次感謝本期專題主編的辛勞,本月刊將持續秉持服務學術園地,提供優秀的哲學論文,期盼成為孕育哲學的土壤。如有不周全之處,也懇請學者專家們的理解與體諒,讓我們一起以哲學為社會做出貢獻共同努力。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