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在人類世界中,沒有人懷疑存在眾多文化系統,在中文的環境中,我們早以習慣說有東、西文化,而傳統語彙亦習用「古今中外」代表不同的文化脈絡。不消說這是一個極其攏統的分野,卻亦已辨明了四個面向。而當進一步涉及文化間對話時,不同的對比客體所產生的排列組合,交談的議題甚至就會以「次方」的形式豐富起來。是故在現今的學術氣候中,跨文化交談無疑會是一顯學,理由之一應是文化的多元性價值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其次是,我們期待從不同的文化視野中豐富自己的文化視野。因為每當重新認識了他者,以及他者眼中的自己時,我們的文化也就更加發展一些。
然而,多面向的跨文化交談也並非沒有困境;顯而易見,豐富性的反面就是聚焦之困難,互為主體的文化交談總是知易行難。是以焦點的限縮有時是必要之舉,這時候「視域」一詞就出現了。視域承載某一個價值系統及其代表的觀點。我們願意敘明交談為既有視域所限,但也容許視域的重疊、互斥乃至於交融的存在。同一視域中的交談意謂著討論乃是遵循一個方向,但也對不同立場開放,換言之,承認自己為某個視域所限,乃是解構視域之良方。
本期專題就在「基督宗教視域下的跨文化交談」這樣的題旨下展開非常多面向討論,以下是作者簡歷及論題管窺。
第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黎建球所著〈多瑪斯自然律的現代解讀〉,作者以天使博士對自然律理解如何面對現代社會的倫理難題提出了精闢的見解。第二篇論文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歐陽謙所撰之〈「全球倫理」的跨文化建構〉,文中對當代全球化的浪潮及其產生的衝突有著深刻的描繪,並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第三篇論文由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何佳瑞所著之〈天主教思想中國化:于斌樞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交談進路〉,本文以推動輔仁大學在臺復校的于斌樞機之教育理念為研究對象,闡發其將天主教教育理念應用在中國文化土壤之宏旨。
第四篇論文為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張永超所著之〈愛觀視閾下儒道耶「新生」路徑之比較及其融通可能——以「死亡事件」為中心之探討〉,作者例舉中西文化中著名之關於「死亡」的記載,推敲出文化新生與重建的可能性。第五篇作者為輔仁大學校牧,亦是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助理教授林之鼎,其文為〈一起尋找真理——基督徒視域中的跨文化宗教交談〉,作者透過教宗的著名通諭,追溯哲學、神學之革新與跨文化交談之蛻變,闡釋與時俱進的教會思想。
此外,本次專題亦收錄二篇書評,一是前揭張永超教授導讀之謝和耐《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擊》一書,本書由北京商務印書館於2013年出版。其次為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君莉助理教授所推薦的由沈清松教授所著之《跨文化哲學論》,本書於2014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至於一般論著,本期月刊共收錄有五篇專門著作,作者皆來自海峽對岸。前二篇主題關於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分別是黑龍江大學哲學院西方實踐哲學研究中心丁立群教授所著〈亞里斯多德實踐哲學前提批判與重建〉,本文討論亞里斯多德實踐哲學的正反意蘊,並試圖解構其倫理意義。其次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田潔所著之〈亞里斯多德主義與宋明儒學的對話——論文化匯通視域下《修身西學》所體現的情感價值論〉。作者對比亞氏與孟子之思想,藉此考查二者融通的可能。
其後三篇皆與中國哲學相關。分別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所著〈「自作主宰」:陸象山仁學的特點及其現代意義〉。作者論證象山思想既有心性論根基,又蘊含深厚的人文關懷,言之成理。其次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肖群忠所著之〈辟穀及其修心價值的文化詮釋與實踐親證〉。作者選擇「辟穀」此一學人較為陌生之研究主題,揭示其對人的健康與德性的重要性。再次為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副教授劉榮茂所撰之〈「游藝」與「養心」:陽明學派的知識面向——以顧應祥、唐順之為中心〉,討論陽明之學的知識論與科學面向,導引出一個全新視角。最後的論文為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副教授袁青所著之〈清華簡《越公其事》與先秦黃老學的政治思想〉。作者細緻地分析相關文獻,其文有系統地論證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
謹將上述佳作,推薦於讀者諸君;也感謝編輯部同仁的細心與付出,讓月刊總是能順利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