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在這個講究輕、薄、短、小的數位化時代,提起「禮」字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另一方面,提起這個全球化與在地化相容並存的時代,所謂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東西是什麼?如果把這些傳統的文化基本觀念去除了,我們除了當「世界公民」之外,還會是哪裡人?過去我們的國度號稱「禮儀之邦」,但是現在東亞各國,過去曾經受過中國文化影響的地區,可能在某些文化面向上,仍然比中國本土保存更多傳統的元素,注重「禮節」這一項可能就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地方。我們如果再不去重視它,就可能要發生「禮失求諸野」的窘境了。
現在的一般人可能提起「禮」字,直覺的反應就等於「繁文縟節」。其實古聖先賢在「制禮作樂」的過程中,其實是充滿了哲學的深意蘊含其中,如果了解了這層意思,就不會一味排斥或不屑一顧。舉例來說,《禮記.曲禮上》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脩身踐言,謂之善行。行脩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我們據此可以說,「禮」其實是一種倫理規範的具體實踐,它的基礎在於人性的發揮,人文的修養,與文化的提升。而「禮」的實踐也不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古人的禮制思想已經涵蓋了對於人性情意的節度與調適。例如,《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禮」、「樂」二者相提並論,相輔相成,才能使個人生活達於「中庸」之道,使社會各階層獲得協調一致,完成社會教化的功能。而相約以禮的社會的境界是什麼呢?孔子提出了很好的參考:「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詩云:民之貪亂,寧為荼毒。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家富不過百乘。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禮記.坊記》)我們的社會整體而言,繁榮富庶,當大家在物質方面都富有了以後,我們更加要去追求精神方面的富有,那就是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禮」的觀念雖經歷中國文化二千多年的演化,但是它的本質並沒有消失。禮的形式固然會隨者社會環境,歷史條件而有所增減,但是以禮相待的心意,則是人際之間最好的相處之道。
本期由陳福濱教授擔任《中國哲學禮論專題》專題主編,邀請專題論文共八篇:林素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論「禮制」與「民性」的關係——以〈孔子詩論〉中〈葛覃〉組詩為討論中心〉;陳福濱(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荀子的禮論思想及其價值〉;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禮義、禮情及禮文——荀子禮論哲學的特點〉;黃信二(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反思「禮」觀念:論儒家之「禮」從「樂中禮」向「法中禮」轉變之意義〉;曾漢塘(台灣大學哲學系兼任副教授):〈先秦喪、葬禮儀爭辯的省思與啟示〉;張永儁(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法之禮與家族倫理──禮文化的思想特質〉;傅玲玲(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禮記》家庭倫理觀之當代省思〉;林明照(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戴震哲學中的禮論〉。
本期專題書評共三篇:潘玉愛:〈書評: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簡慧貞:〈書評: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戴立仁:〈書評:龔建平:《意義的生成與實現──《禮記》哲學思想》〉。
由於本期專題稿源多元豐富,一般論著暫停刊出。以上簡述,敬希讀者諸君展卷愉快。
十一月號專題預告
《禪宗思想與文化專題》 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禪宗與密宗成立宗派較晚,直到唐朝才興盛,相形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學術思想與宗門修行方法做出一番澈底地反省與批判,這是禪宗與密宗有利之處。唐朝禪師批評佛門的刻板固執與思想僵化之弊端,形成了著名的五家七宗祖師禪。 有在家信徒問溈仰宗的開創者仰山慧寂禪師:「打不打坐?」 慧寂說:「不打坐。」 王常侍問臨濟禪師:「這一堂僧看經嗎?」臨濟說:「不看。」 王常侍又問:「打坐習禪定嗎?」臨濟說:「不習禪。」 王常侍說:「和尚既不看經,又不習禪,究竟在做甚麼?」 臨濟禪師說:「總教他成佛做祖去。」 此二位禪師的禪意與一般人認定的禪坐是不同的。 原本印度佛教傳來東土的禪定禪觀到了唐朝禪宗已經發展出特殊的意涵,成為超越的禪慧,般若智慧的無相離念是一種藝術境界,也是中國禪宗文化的特殊成就。 此外邀李匡郎教授撰文宋代著名的「十牛圖」,這是中華藝術與禪宗結合的絕學,至今受到東西方人士的珍愛,作為中國人的一份子,如此文化瑰寶,豈有忽視之理?故有二篇相關文字提供觀賞,請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