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在西洋哲學的發展史上,自希臘時代即有語言和實在界之問題出現。當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提出Logos(道,言說)的概念時,語言和實在界是無從分辨的,語言和形上學的存有原理是合而為一的。而另一位希臘哲學大師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主張一即存有,更加強化語言和實在界的統一。而至亞里斯多德邏輯學出現,對於語詞、命題、論證等,透過語言形式表達邏輯推演形式的關係做了更有系統的發展。Logos觀念在結合了基督信仰之後,成為解釋三位一體思想的重要關鍵。到了中世紀初期,因為波斐留斯(Porphyrius)對亞里斯多德之範疇論導引(Eisagoge)的討論,爭論普遍觀念究竟是名詞還是實際存有者,引發中世紀共相之爭。近代哲學之經驗主義則是延續中世紀唯名論之遺緒,從經驗法則推翻有關實體界之觀念。當代哲學對於語言哲學的問題探討更是排山倒海,維根斯坦(Wittgenstein)對於語言哲學的貢獻自是不在話下,因為語言哲學問題而引發的後設哲學問題,更是對於傳統形上學的基礎提出強烈的質疑,其對倫理學的探討也因語言分析而呈現出新的討論型態。而海德格(Heidegger)對於詮釋學的發展,又使有關語言問題的研究另闢蹊徑。總之,在西洋哲學的傳統中,語言和世界實在性的關係始終密切糾結在一起。 而在中國哲學的傳統中,語言和世界的問題又出現另外一番面貌,老子哲學的「道」與「名」的分辨,指出了道體之不可受語詞概念的拘限特性。儒家思想的「正名」思想則是從名號與德能之相應出發,《春秋》之微言大義正是明顯的例子。而荀子與墨子的名學思想則是較為接近西洋邏輯思想的發展。基於以上的回顧,我們發現語言與世界實在性的問題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課題,因此本期專題邀請輔仁大學哲學系邱建碩助理教授因其研究專長來主編本期專題「語言與世界實在性專題」。
本期專題論文共有以下六篇:楊國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語言的形上之維〉;張繼選(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講師):〈阿伯拉爾的唯名論哲學思想〉;高凌霞(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語言之「稱謂」與形上學〉;莊佳珣(真理大學通識學院助理教授):〈語句與真值〉;張戈(《模具工程》編輯部編輯):〈認知與模態〉;王左立(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國古代有沒有不同於西方邏輯的邏輯理論?〉。專題書評有以下兩篇:李賢中(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書評: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書評:John R. Searle:《心靈,語言與社會》〉。
本期另有四篇一般論著:曾春海(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黃宗羲與約翰彌爾政治理念之比較〉;朱喆(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道家社會哲學思想略論〉;呂錫琛(中南大學哲學系教授):〈論道家「任性當分」的政治理想〉;溫帶維(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導師):〈韓非思想與自由社會〉。其中亦有部份思想可以和本期專題主題相呼應的內容,值得諸位讀者細細品評。
七月號專題預告
《莊子哲學專題》
東周是個劇變的時代,隨之產生各種因應思想。《莊子》起於對於當時現況的反省,從而開創了精神自由超脫之路,也對魏晉玄學、佛教禪宗乃至中國的藝術、文化等產生深遠的影響。七月份由葉海煙教授邀集學者,就莊子哲學做深入的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