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三月 27th, 2025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25 - 三月 - 27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世界總是以某種方式呈顯給我們,或者說,世界總是以它的方式向我們顯現。在機械相機的時代,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咔嚓」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某個畫面已透過鏡頭被記錄在底片上。那個咔嚓聲是相機世界顯現的一種方式,就像是一隻小鳥用牠的鳴叫聲來顯現。當底片經過沖洗成為照片,我們知道照片中的影像,並非那時在鏡頭前以它的方式向我們顯現的世界,即使這張照片讓我們記起那個世界,但照片卻是用它的方式在顯現。當我們將這一切顯現連結到它得以出現的世界時,世界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給出了它們各自為何能有如此表現的原因。然而,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宣告了一個科技方盒子成為世界,更多的是,那個方盒子像是將原本許多的世界裝入其中。當按下數位相機的瞬間,可以選擇要不要有那一聲「咔嚓」。作畫時,水彩滲入紙張的渲染,在數位面板上只是一種視覺效果。無論是數位相機或是數位面板都可以是那個方盒子。那個方盒子究竟以什麼方式向我們顯現呢?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特別是AI的出現,它的顯現有著無限多的可能。當這一切可能被追溯到那個世界時,它如何告訴我們,為何它能如此表現的原因呢?它是可以取代一切世界的世界嗎?當我撫摸著一棵白楊樹時,它身上的顆粒訴說著它自己。但在一個數據世界中,它身上的顆粒成了一種數位化處理的表現。我們沒有失去什麼,因為在3D列印出白楊樹的同時,我們仍保有觸摸那棵自然白楊樹的可能。但我們真的沒有失去任何東西嗎?那一棵自然白楊樹還在其原本世界嗎?還是它已經在觸覺的意義下離開它的世界,進入了一個有更多可能性的世界了呢?或者,一棵白楊樹即使進入了一個有更多可能性的世界,它仍在它原本的世界之中,用這個世界的方式向我們顯現?當人介入世界,世界因著此力量而有所改變。這些改變隨著時間而延續,世界留下了它的足跡。世界向我們顯現的,總是經過時間堆疊後的結果。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去尋找世界原有的樣子?以上是對於這個時代的素樸關懷,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呢?本期專題「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給出了一種在其主題上的可能回答。
本期除六篇專題論文及兩篇專題書評外,同時收錄四篇一般論文。中原大學黃信二教授的〈儒家的學習觀與AI的機器學習之比較——以陽明文本為例的探討〉一文,關注著儒學思想在AI時代的學習問題。AI勢必對學習場域產生重大影響,在了解這種變革實質內容以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的前提下,試圖提出一種可能的解決架構,這是此文的重點。北京首都師範大學Ivanov助理教授與復旦大學顧知巍青年副研究員在合著的〈樸素實在論的幻覺之難〉一文,討論了樸素實在論遭遇到的幻覺問題,嘗試對樸素實在論進行修正,並建議可能解決的方向。西南財經大學蘇正道講師的〈習禮、辟佛與顏元反理學思想的形成〉一文,對清代學者顏元從理學之信徒到與理學決裂的歷程進行了深刻的討論,這有助於學界對顏元學術思想重新認識並在此基礎上給予適當評價。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生程軍在其〈無盡而無向的時間:士林哲學中aevum之建構與異變〉一文,關注士林哲學中永恆與時間此二概念的關係,並透過aevum這個概念說明了時間並非只是用以量度運動的尺度而已,而是與生命的理解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
感謝本期主編幽蘭教授及劉千美教授的良好規劃,透過學術論文及書評將現在正在發生的重要哲學議題帶給大家。本刊收錄的論文及書評皆經過嚴格學術審查,感謝作者們願意將寶貴的研究成果透過本月刊與學界同仁及同好們分享。有了本刊的陪伴,希望所有讀者在哲思的過程中不感到孤獨。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