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346期 編後語

編輯部 
為什麼會產生哲學?哲學只是剛好填到的一個志願,或者是文人墨客的感傷舒懷,還是人類本心的自然探問?大多數的哲學人在課本上讀到的是第三個答案,但在現實中前兩個回答卻佔儘優勢,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如此的分裂,這樣的分裂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正是許多有識者的困惑。

哲學從人類的本心出發,自然而然產生的問題就是,「我是誰,我從何來,要往何處去」,這是人生而為人必有的懸念,具有普世的性格。
哲學作為文人的理論興趣或感傷舒懷,自然而然的對先聖先賢的研究或感時憂國的情懷,於國計民生亦多有俾益。
哲學作為諸多科系之一,隨著錄取分數的高低與學校名聲的優劣,決定了學生及其素質,於是哲學學習或研究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學生自我肯定的少,感覺前途茫茫的多,這是最不好的發展。
或許我們應該問一問自己,是否對外在的、物質的、可比較的事物太過關注,以致忘記了哲學本來的精神應是從內在出發;對自我存在的位置之反省。如果思考的方向倒轉,吾人是否將不致於太過在意學派、東西方的區別。而能公正平實地看待學說的分歧,只是真理整體的某一側面;也因此更能以窮究一切學問的氣魄作為哲學人研究的可能性。既然如此,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律、科學、文學、歷史、宗教等等皆應是哲學研究的舞台。相對的,其他的學科亦可能產生莊嚴的哲學與哲學家,共同的為思想的豐富性與全面性貢獻心力。本期的哲學與文化月刊就是致力於調合各種不同的觀點,綜合在題為詮釋學的專題名稱中。
以下即是本期專題之介紹:
本期很榮幸地邀請包括帕瑪(Richard E. Palmer)教授在內的四位中外學者,專文論述有關詮釋學的相關文章,分別為帕瑪教授以英文撰寫之「高達美之『字與形』中的十一個斷定」,華梵大學哲學系的黃冠閔教授的「檔案、文本、歷史」,華梵哲學系的郭朝順教授的「論天台智顗的『文本』概念」,與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哲學系的朴真暎教授(Jin Y. Park)的「禪宗詮釋學面對海德格式與德希達式的迂迴」(英文版)等四篇精彩的文章。其中帕瑪教授的論文「高達美之『字與形』中的十一個斷定」將翻譯成中文,朴真暎教授的論文在不久的將來亦會翻譯成中文。黃筱慧教授除了擔任專題主編外,亦撰寫了《詮釋的衝突》一書之書評;陳文祥、陶嘉代、杜保環等三位青年哲學研究者亦撰寫了分別是《詮釋學》、《真理與方法》、《高達美》等有關詮釋學中文作品的書評,以饗讀者。
本專題的論文有一個隱含但共在的特質,即承載著此學科走向其他領域的機遇。由字與形中,這一份高達美尚未譯為英文的主題之中已經透露出本專題的意旨所指。而由儲形為檔,黃教授以檔案、文本與歷史的理念續接這一專題的另一個設計,以傅科(Michel Foucault)與呂格爾(Paul Ricoeur)為法國詮釋學界與學者的縫隙與邊緣為文之核心宗旨。第三篇專文的核心所指向的是直接切向佛學的文本概念以期讀者可以由東方哲理中領略文本的新可能性,又或者是東、西文本概念足可融通的交會界面所在,亦不無可能。本專題的第四篇論文指向的是當今的與現場的理論焦點:我們可否依禪宗起緣,以海德格與德希達這兩位特別的哲學家為面,迂迴於其中,以論述我們將此東、西兩造相遇、並比之的可能性所在。朴教授原籍韓國,現任教於華盛頓特區美國大學,相關於中國佛學與禪宗的論著與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知覺現象學,解構理論的著作甚多,在本文中,她以東方哲思遇合於西方兩大當代哲學家的為文氣度與廣闊性,使本專題再進一步提供詮釋學可以作為東西哲思之共在基底的思索與研究的特質。
在一般論著方面,本期選刊了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石之瑜教授,撰寫之「社會科學研的主體與目的:知識論的反思」一文,與政治大學哲學系曾春海教授撰寫之「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等兩篇重量級的論文。相信對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有莫大幫助。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許錦雲「論墨家邏輯範疇」則為青年哲學單元選刊之論文。期待這一期豐富內容能帶來哲學人更寬廣視野與新的理解。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