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如人所知,柏拉圖的知識論實則為某回憶的結果。他主張透過啟發與重塑世間模糊或破碎的影像,可以重新找到原本擁有的理型。學說上的論辯暫且不論,柏拉圖告訴我們一個假設,回憶之可以可能,正在於我們曾經擁有,這樣的思想在奧古斯丁那裡有著神秘的落實。在此脈絡下,回憶可就不是「只提當年勇」、「徒留一張嘴」的蒼涼,實有著找回美善的積極意義。就算不提理論,在實際生活中,回憶也具有諸多正面性。首先,回憶的存在並不會只是讓人停留在過去,而會是更珍惜當下,因為人可以為創造回憶而生活。其次,回憶亦有助於心智的持續運作,具有健康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回憶是歷史的一部分,證明曾經的存在,並成為未來的基礎。從此處言,回憶的本質並不意味更為「缺如」,相反的乃是朝向益顯「豐富」。
本期月刊專題名稱「回憶與更新:諮商輔導的理論與實務」,亦頗具這般意蘊,由黎建球、蘇嫈雰二位教授共同主編。其中,學者的論文多以哲學諮商的角度,進一步探討其中更新與美好的面向。專題收錄六篇論文,以下謹為之簡介:
第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黎建球所著之〈哲學諮商20年〉,作為臺灣哲學諮商的創始人,黎教授長期推動此一哲學助人運動,正如其所言,此一運動有助於發展一個身心靈健康的社會,對人們及世界皆大有裨益。第二篇論文為政治大學哲學系李維倫教授與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楊知憲合著之〈瀕死或重生?:心臟停止期間經歷意識變異狀態之病人的生活經驗〉,作者以臨床實證途徑,考察瀕死經驗個案從而建構理論,為心理治療開拓新的可能。
第三篇論文題名為〈解夢的回憶與更新——初探解夢哲學諮商法〉由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呂健吉教授所著。作者以「夢」為主題,在原有的理論上賦與新的詮釋並開創新的方法。第四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劉錦萍教授所撰之〈新冠疫情期間境外生活之失落與心理韌性經驗之探討〉。在文中,作者藉由考察研究對象於此特殊情境下的心理狀況,得出對輔導工作富有積極意義的結論。
第五篇論文為文化大學哲學系古秀鈴教授與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蔡政宏研究員合著之〈以語言感質為焦點的智慧導向哲學諮商〉,作者引進「語言感質」之概念為溫故知新的哲學智慧開展新的進路。本期專題的最後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人文社會服務進修學士學位學程蘇嫈雰教授所撰之〈好好道別:重溫舊事中更新的歷程〉,文中歸結「覺察處遇」與「洞察回憶」的類型,其主張有助吾人領會離別之意蘊。
當然,除了專題論文外,一般論文更可以讓我們領略到人文思想的多元面向,本期共收錄三篇卓越的論文及一篇專業書評,分別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李瑋皓教授所著之〈比較視域下王龍溪與羅近溪哲學思想較析——以三教會通為核心開展〉;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任新民博士後研究員所撰之〈《莊子》「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辨」釋義——以經學家觀點為考察主線〉;以及河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孫玲玲講師所著之〈混雜的真義:《中庸》「率性」之「率」梳析〉。最後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吳華教授為我們引介之,段玉明著《巴蜀佛教文化史》一書。無論是論文或書評,他們皆提供有興趣的學人進一步鑽研的有益門徑,在此一併推薦給讀者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