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582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傳統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範疇多局限於「四書」與宋明理學,對於以《春秋》為代表的「五經」系統之研究較少。本期專號《《春秋》與儒家政治哲學》,很榮幸邀請曾亦與郭曉東教授擔任專題主編,透過對《春秋》中「微言大義」,特別是「《春秋》決獄」的討論,以及對「三科九旨」、《公羊傳》的「一統」觀念與其對君權的制約等面向的研究,將對中國法律、對法律儒家化的歷程加以呈現,此成果亦將提升學界有關儒家政治哲學之研究水平。
在專題文章部分,第一篇是曾亦教授的〈《公羊》學與中國傳統政治的重新反思——以《春秋》中「微言大義」的討論為中心〉一文,本文重點在於指出《公羊傳》對於傳統政治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影響,根據漢儒至清代的研究展示儒家政治哲學的變化,從漢儒對將微言與大義的區分至清代劉逢祿與康有為運用《春秋》的「微言」為其變法的依據,本文皆有詳盡周全之分析。第二篇是郭曉東教授的〈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論何休的「三科九旨」說及其與宋均的比較〉一文,本文以「三科九旨」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思想為論述核心,比較了何休與宋均觀點的差異,分析了為何宋均雖也說張三世、存三統與異外內,但卻仍使《春秋》之微言大義亦隱而不彰。第三篇是林義正教授的〈《春秋》中的「一統」舊說及其衍義〉一文,本文從經學角度探討了《春秋》「一統」之義及其所以然的問題,尤其將之與「統一」概念區別開來;並對相關諸多歧解和混淆進行批判,並檢討《春秋》「一統」義在當今可能具有的諸種意義。第四篇是蔡長林教授的〈莊存與《春秋正辭》屬性蠡測〉一文,本文強調《春秋正辭》以極重比例大量援引《穀梁》、《左傳》乃至宋儒之說以替代《公羊》本身的解釋。特別對何休建構「三科九旨」體系的刻意淡化改造,以「大義」消解「微言」等等,本文透過莊氏相關文獻之解讀,釐清《春秋正辭》之屬性,還其應有之面目。第五篇是陳峴教授的〈君位繼承及其合法性來源——以《春秋》中隱、桓繼位正當性之爭為例〉一文,本文重點在探討《春秋》經文於魯隱公元年刪削「公即位」的案例,分析《左傳》與《公羊傳》、《穀梁傳》的不同敘述及其代表之不同意義,分別從君位繼承合法性原則及對讓國之心、跡的評介視角,闡發了孔子作《春秋》的「褒貶」意涵,以及其中的儒家倫理及政治哲學基礎。第六篇是黃銘教授的〈國法與人情——從《公羊》學論親親相隱的限度〉一文,本文通過分析《公羊》學內部不同的容隱觀,指出在理想狀態下,親親相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且有限度的,取決於當事人的政治身份(即是否擁有公權力)。不具有政治身份的民眾可以「親親為大」;具備政治身份的臣子僅能在國法的前提下實施有限的容隱,如要突破國法的限制,對親屬進行徹底的容隱,就必須放棄政治身份。國君的情況與臣子大體相同,差異之處是對其親屬的罪行「得申親親之恩」。
在本期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張澤洪教授的〈論道教的靈魂觀〉一文,本文通過道教靈魂觀的詳細考察,認為道教靈魂的觀念奠立於道家哲學基礎之上,道教靈魂觀是黃籙科儀濟度的理論支撐,道教黃籙齋的重要環節是靈魂煉度,以拯拔靈魂為要旨的煉度是道教濟生度死思想的演繹。最終指出道教靈魂觀具有中華先民的思維特色,道教的三魂七魄說對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第二篇是楊豹與湯雪蓮教授合著的〈柏拉圖的現代回歸:現實困境與善的追尋——探討默多克的道德哲學觀〉一文,本文二戰後英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艾麗絲.默多克,透過其作品反思現代道德哲學已經陷於歸約主義的泥潭而難以自拔的困境,主張回到她所理解的柏拉圖,宣導道德實在論,關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善;並通過藝術、宗教等形式來實現善,實現好生活。第三篇是石慧瑩教授的〈試論一個務實的動物倫理進路〉一文,本文重點在分析動物倫理在理論基礎或社會實踐上面臨的重大考驗,作者一方面承認動物的道德地位,另一方面也避免設立過高的道德理想,廣泛培養人們對動物的同情心,避免動物倫理研究走入門檻過高或不切實際的死胡同。第四篇是何威萱教授的〈論黃久菴「思」的工夫〉一文,本文重點在於分析黃久菴的「艮止」、「致知」、「格物」等核心思想,並以「致知」工夫的具體內容「思」。指出「思」是源於心的意識,具體對象是經驗世界中的人倫,在人倫關係中體察物則之當然,以上契做為道德秩序根源的心體並挺立之,若能用力並持續將之推致於經驗世界,則一切人倫始得體現此止體之內涵而各得其所。第五篇是呂純山教授的〈柏拉圖《泰阿泰德》「夢論」的描述與亞里斯多德的質形複合定義〉一文,本文重點在於指出柏拉圖在《泰阿泰德》中討論蘇格拉底之「夢」,其中所蘊含的真思想被亞里斯多德充分地吸收到他的質形複合定義方式之中,即元素為質料,路徑為形式,指出亞氏《形而上學》中的質形複合定義思想實受柏拉圖影響。最後,本期亦收錄俞秀玲教授所撰書評一篇,本文針對陳俊民教授著《張載關學的歷史重構》有詳盡評述,指出陳氏在四十載的研究歲月中致力於中國哲學史,並選擇對張載哲學及關學源流進行深刻研究的動機。此外,亦強調本書採取哲學與史學、地域與跨地域、縱向與橫向諸多層次的互動方式,將關學研究這一特定時空間中的理學思想,滲透到整體的宋明理學及宋明歷史、關中文化全景中,將「經史」與「經世」有機統一,以獲得對「關學」全面準確地把握和理解。
本期編務工作能順利完成,在此向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謝,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的努力。也期待本專號主題「《春秋》與儒家政治哲學」的詮釋能喚起學界注意,對當代儒家政治哲學能有更多的省思與探討。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