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本期專號以「儒、釋、道與臺灣人的精神文化」為題,統合傳統文化與區域精神兩者,一方面立足於兩千年的歷史傳統,另一方面則基於區域文明的創造轉化,扣緊兩元素相激相盪,共同形塑出臺灣人的精神文化。本期專號很榮幸由曾春海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並邀請此領域專精學者從不同角度分享研究成果,以下依序簡述專論各篇內容如下:
專論首篇論文為李新霖教授所撰〈儒家視域下臺灣生命禮俗的人文精神〉,本文根據儒家禮學經典,諸如《儀禮》、《禮記》、《朱子家禮》等書,探討臺灣生命禮俗的文化根源,梳理臺灣地區現行漢人生命禮俗,並詮釋貫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價值,以期習焉而不察的現代人,能正視生命禮俗存在至今的人文精神。第二篇為吳進安教授所撰〈臺灣五術界對於《易經》應用之理論與實踐〉,本文基於臺灣五術界結合「術數易」與風水、觀命、陽宅與陰宅等對小傳統的眾說紛紜,試圖透過《易經》的形上原理、自然法則與德性原理,改善五術界在知識與常識、迷信與正信等令人眼花撩亂而莫衷一是的現象,進而賦予五術系統化意義,提升其價值並達成道術合一的目標。第三篇是李幸玲教授的〈阿彌陀淨土信仰的二系思想——以「隨念」為線索〉,本文以貫穿《阿含經》「念天」及大乘淨土經「念佛」的「隨念」概念為線索,重新檢視大乘「淨土」思想源頭、類別及觀修實踐的差異。第四篇是曾春海教授撰〈對比聖嚴法師與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涵義與實踐〉,本文先追溯倡導「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思想的太虛和尚與印順導師之問題意識,佛經的理論根據、論述內涵,再脈絡性的釐清聖嚴法師和星雲大師所以繼起和發展的原由;文中分別詮釋此兩人弘揚「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的主要論點,以及如何發展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據和實踐人間淨土的門徑。第五篇是鄭燦山教授所撰〈明代媽祖信仰的儀式對臺灣精神文化的意義〉,本文探索明代媽祖信仰的儀式,考證天妃行道儀、天妃醮科、福惠明著天妃聖燈科等儀式,發覺天妃之儀當濫觴於元代;全文解釋並討論其中歷史與文獻問題,並指出這三種儀式之意義與功能屬於建醮的儀式類型以及點燈的祈福儀式。作者撰文目標在於發掘新資料,對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提供新的思考與發展方向。
在一般論著部分,首篇為賴柯助教授所撰〈徐復觀論二重主體性的虛化與挺立:修己與治人之分的意義〉,本文分析徐復觀教授於1942-1966之間的數篇政治思想的批判性文章,論證「儒家政治理念與現實中的二重主體性蘊含了民主政治精神」、「德治格局理論上的弔詭性」、「修己與治人之分對於民主與極權劃分的必要性」,以及「上位者應能把握到修己與治人的分際」等議題。第二篇為李彥儀教授的〈從蔡仁厚與周聯華之間的對話重新思索儒耶會通的可能性〉,本文回顧蔡教授於1981年在東海大學「中國文化研討會」上宣讀,而後在《鵝湖》發表的〈關於宗教的會通問題〉一文,針對其中交談的主題,特別闡釋周聯華提及東正教的「神秘聯合」觀念,作者認為此要點或能為基督宗教和儒家的會通開啟不同的思考向度。第三篇為沈劍英教授的〈因明六因語用理論研究——印度中世紀的言語行為理論〉,本文以因明六因語用理論為主題,先比較玄奘弟子文軌的口義與窺基的解釋;前者將六因之因解釋為三支論證式中的因,後者則從將六因之因釋為三支式中因與喻的結合體。其次,再參考陳那與商羯羅主的論述,視六因之因其實是指三支論式的整體,因此是語用意義上的因。最後再參照上述學者疏文,重新詮釋了六因的涵義,指出六因即立論者與敵論者在論辯中言語施受過程的六個元素,構成了六元語用模型。第四篇為孫冠臣教授所撰〈哲學與傳說:論海德格的柏拉圖「真理學說」闡釋〉,本文探索海德格通過翻譯,「擺渡」(übersetzt)出古希臘人對ἀλήθεια的「源初經驗」,揭示出柏拉圖思想中未曾被說出的關於真理本質的轉變;即從解蔽向理念,從遮蔽與解蔽的爭執向正確性的轉變而完成其語言學轉向,將其存在之思置於哲學與神話兩大經驗領域。第五篇為楊一教授所撰〈臺灣達悟族海洋環境哲學:以藍波安自然書寫為基點〉,本文以藍波安的自然書寫中心,探尋達悟族海洋文化中蘊藉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理念傳統;追蹤、再現原住民海洋哲學中的生態本體論、生態認識論及生態方法論;以及相應的道德目標、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第六篇為龔禮茹教授所撰〈宗教學視域下的儒家孝道研究——以陳白沙孝母為例〉,本文將孝道放置在宗教學框架中,通過陳白沙的孝道經驗作為例證,挖掘其「孝」背後所蘊含的終極意義和責任擔當,進而揭示儒家孝道與宗教的關聯。
在一般論著書評部分共有兩篇,第一篇是米進忠撰〈書評:楊國榮,《莊子內篇釋義》——學無中西、唯智所依〉,本文評論楊國榮《莊子內篇釋義》一書,指出本書會通《莊子》內篇與外篇、雜篇間的藩籬的特點,並綜合性地運用了古今中外的思想資源,對莊子哲學進行了批判性解讀,尤其是將之與儒家哲學進行了對比和評析,並精準地概括了莊子哲學的特色。第二篇是嚴浩然所撰〈書評:葉海煙,《跨領域的道家哲學》〉,本文評論葉海煙教授《跨領域的道家哲學》一書,作者從「跨領域」道家的異域相遇、遊於當代人文現場的莊子、後疫情時代下的應用道家、蔓生於臺灣的莊子學等向度,彰顯本書既能梳理老莊的「哲學內部理路」,同時面向時代困境,提出「後疫情時代」與「臺灣莊子學」兩個新的面向,提供讀者如何運用莊學安頓自己的生命,並獲得本書所重視的「療癒」之當代意義。
本期編務工作能順利完成,在此向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上最深的謝意;最後,也感謝編輯部同仁的細心編校,使本期論文能順利刊出,提供讀者豐富的精神饗宴。本專號各篇論文與一般論著皆不約而同探討兩千年的歷史傳統,針對儒、釋、道、耶四大古文明提供一全面性觀照,亦能透過不同的詮釋觀點提供研究者新的視野;在此嶄新的年度之始,祝讀者身心健康,展卷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