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5期 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1 導言: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柏殿宏、陳文祥
    3 對雷利斯基特所著《為何是十字架?——神聖友情與正義力量》之論析 柏殿宏
    25 以郎尼根「洞察」思想批判人工智慧系統中的「理解」 歐思鼎
    45 《神學方法》前四章之相關性 魏嘉華
    61 常識的意蘊:以郎尼根的觀點為線索 陳文祥
    專題書評
    79 書評:約瑟夫.馬祖爾,《解剖時間》 談良辰
    一般論著
    85 童能靈體用觀的兩種形態及其思想意義 方遙
    101 生態意識、靈性實踐與永續發展:以臺灣佛教農民為例研究 [...]

  • 614期 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1 導言: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3 陳、隋、初唐三朝義學與寺院生活——《續高僧傳.崇義寺釋慧頵傳》中的記憶書寫 劉苑如
    21 中古佛教「物」論新詮——「一物三觀」中的「物」與「悟」 紀志昌
    37 僧尼數、寺院數視野下的中古佛教盛衰 聖凱
    53 于闐質子智儼∕嚴考論 陳金華
    79 近代中國留學僧南下的梵巴學因緣 范文麗
    專題書評
    95 書評:紀志昌,《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 謝獻誼
    101 書評:聶順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 [...]

  • 613期 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專題

    1 導言: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3 《詮釋中的人》與《修復中的人》——比較哲學人類學 Johann MICHEL
    27 Johann Michel社會詮釋學中的詮釋倫理學與政治學——批判、詮釋不公與社會變化 Gonçalo MARCELO
    47 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 陳學毅
    67 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一般論著
    81 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 胡學源
    95 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 [...]

  • 612期 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1 導言: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王中江、郭梨華
    5 早期儒家的「自我」意識:「身心主從關係論」展開之脈絡 王中江
    21 曾子的身體觀與心靈模式 郭梨華
    39 從理念形態到現實形態:春秋戰國之際政治主體的自我意識——以清華簡《心是謂中》和《畏天用身》的發現為契機 曹峰
    61 「精神突破」語境中早期儒家「自我」的構型 陳贇
    77 先秦儒家對自我的認識與開展:從「為己之學」到「求其放心」與「人道之極」 劉振維
    95 「在我」與「在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兩種生活境域 葉樹勛
    專題書評
    113 [...]

  • 611期 靈性與自由專題

    1 導言:靈性與自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3 聖多瑪斯論靈性發展 黎建球
    23 自然法的社會存有論向度:Thomas Aquinas自然法的當代視角 周明泉
    43 Servais Pinckaers論自由、幸福與倫理 符文玲
    59 《我要給你們牧者》及《羊群的牧人》勸諭中「主宰群羊」(Lording Over)與「牧人愛德」(Pastoral Charity)之意涵探究: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 林湘義
    專題書評
    75 書評:Daniel Joseph Gordon, The Passion of Love in the Summa Theologiae [...]

538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中心主任
新儒家在當代中國哲學發展中屬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在大量吸收西方哲學優勢後對近現代東方之學術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其儒學方法論甚至影響佛道兩家目前主要的詮釋方向;當代新儒家以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人最具影響力,本專號即針對這些當代學者進行探討。
在專題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杜保瑞教授的〈對牟宗三佛學詮釋基本立場的反思〉,本文探討了牟宗三先生在《現象與物自身》與《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兩書中,如何利用康德哲學和海德格哲學的觀念建構新儒學體系;並從親證實踐的佛學角度反思牟先生對天台與華嚴的觀點。第二篇是楊自平教授的〈唐君毅先生詮解荀子〈正名篇〉析論〉,本文分析唐先生如何透過〈正名篇〉的解析,指出荀子與《墨辯》、惠施、公孫龍名學思想的殊異,強調荀子的正名不是關注名學的議題,而是將「名」放在名的產生、制名樞要、正名的目標的脈絡下才是荀子正名思想的深意,並反省了部分唐氏理論中有疑慮的觀點。第三篇是黃信二教授〈論唐君毅先生「以人文攝宗教」之理論基礎〉一文,該文探討唐先生論儒學宗教性的研究方法、研究進路與價值,觀察他對中原地區原始民族心靈結構成因的分析;同時,強調唐氏對中國哲學理論基礎(生活場域)的觀察,其中所使用的宗教與哲學間的轉換原則,以及針對人的想像力無法長住於一超現實界的反思,皆屬本文論述之要點。
第四篇周恩榮教授的〈對牟宗三先生反思中國傳統政道的反思〉,本文對學界批評牟宗三先生提倡政道民主的誤解提出辯解,強調牟先生是因民主與政權概念之本性相一致、是能確保政權概念的本性得以實現之「共法」而提倡民主;故作者強調被牟先生當做「用」的政道民主乃關聯著「體」,即因中華文化而起實現政權概念本性之「用」,故不得視為「西化」。第五篇劉建平教授的〈當代新儒家「中國藝術精神」問題合論——以方東美、唐君毅、徐復觀為例〉,本文從中國藝術精神問題出發,評述方東美的生命精神、唐君毅「遊」的藝術精神和徐復觀的「虛、靜、明」精神之間的共通與差異,既肯定了他們各自在此一問題上的建樹,同時也對其理論上的局限性進行反思。第六篇是肖雄教授的〈牟宗三『坎陷』概念的產生與早期發展脈絡〉,本文以概念脈絡法,對牟宗三於1947年正式提出「良知坎陷說」前的思想進行溯源,分析其更早期理論中的認識心之坎陷、直覺的解悟之坎陷等的說法。在專題書評方面,則由韓籍權瑞容教授,對上海復旦大學哲學院張慶熊教授2016年重新修訂出版的《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一書進行簡介與評述。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余治平教授的〈酒與上古中國的神祖祭祀——以《酒誥》文本為中心的經學詮釋與宗教學考察〉一文,本文分析周人祭祀用酒的品種和數量都的嚴格規定,強調祭祀是條件,隨後的喝酒只是饋祀的附帶環節,故應朝向「德將無醉」,借助德性修養而遏制無限喝酒的衝動,防止酒後滋生邪念與非為。第二篇是任丑教授的〈發展問題的哲學反思〉一文,本文反思在人類歷史的綿延中,「發展」在總體上如何呈現出自在發展、自覺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邏輯進程。第三篇是韓籍金永晉教授的〈近代韓國佛教對於西方形而上學的吸納與轉化〉一文,本文提出近代韓國知識分子運用西方唯心論解讀佛學的疑慮,特別是對「現象即實在論」原則——強調實在並不是現象背後的獨立存在,而是現象上的直接表現,對此西方式的判教觀點提出反思。第四篇是蘇嫈雰教授的〈中華新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的交談:以夏大常〈性說〉和于斌《三知論》為例〉一文,本文以夏大常〈性說〉和于斌《三知論》為例,以形上學(知天)路徑不同的探討為問題意識,分析中華新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的交談。第五篇是黃昭華先生的〈從撰著體例解讀《論語.里仁》〉一文,本文觀察〈里仁〉篇之編撰,首二章為全篇總綱,總括全篇內容,餘下諸章對著首二章之句字「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加以申論;本文即依此體例,對〈里仁篇〉各章旨意加以解釋。第六篇是馮立先生的〈漢魏名士的「黃中通理」品性〉,本文針對《周易》中〈坤〉卦的〈文言傳〉中「黃中通理」一詞,根據東漢魏晉時期的傳世史料與出土文獻,通過分析史料探尋此歷史階段中具有「黃中通理」之品性的歷史人物及其人生經歷。
本期文章非常感謝諸位撰稿人精彩的文章內容,以及審查人提供寶貴的修改意見,使各篇文章內容能更臻完善。二月份編輯間適逢農曆年春節,非常感謝編輯部同仁於春節前夕辛勤趕工使月刊能準時付梓,在此誠摯感謝諸位的努力;同時,亦代表編輯部向讀者致意,敬祝各位讀者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扭轉乾坤、萬事如意。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