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551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當代社會的人們已不可逆轉地必須正視多元化的世界,從語言、哲學、文化、藝術、教育、價值觀、階級意識、政治社會型態等等,任何想像得到領域皆然——當然宗教信仰亦不可能例外,甚至很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多元體認:言其重要性在於宗教真實地觸及了意義的核心乃至於生命旨歸的問題;而言其多元性,則在於不同信仰傳統確確實實地影響了無數地由普遍理性轉向信仰的人們。早在上世紀中,天主教神學家就已先知性地倡議了「無名的基督徒」的觀念,幾十年來亦啟發了無數的學人。但如果缺少細膩審度,在同樣的概念之下,若有人主張無名的佛教徒、伊斯蘭教徒或道教徒等,似乎也就不易拒絕。否則再多的尊重多元他者,似乎仍會在一元的上位概念下成為言不由衷的陪襯。
當然,如此這般的問題在每一個多元性中或多或少皆可能發生,即多元化的結果是承認某種相對主義?抑或是期待在滙聚中得到某種統一。我們看到在愈具體的多元化系統,(如科學知識)得到統一愈是可能,但在愈超越的系統(如宗教信仰)則愈加困難。是以對於後者,或許我們必須承認交談與對話則仍是最為可行的方向;當然,不必諱言地交談的終極的目標還是在尋求共識。
本期的專題就是試圖面對這樣的重要但也不易的主題——名為「多元他者中一神信仰的諮商輔導」——展開精彩的討論。由知名學者黎建球教授與蘇嫈雰研究員共同主編。作為編後語,仍應在此寄以數語,以為簡介。
第一篇論文為專題主編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黎建球所撰之〈身心靈整合的躍昇〉一文,本文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繼而討論西方哲學對靈魂的見解,最後探討基督宗教的身心靈整合的位格思想。斷言人之理智肖似終極存有之理據,而使整合的躍昇成為可能。第二篇論文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潘天群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教授楊春瑰二位共同撰稿,其題名為〈哲學踐行的對象與方法之反思〉。其文認為檢視人的意義架構對哲學實踐至關重要。而中國的行動哲學尤其能補足西方式的語言辯析方法。
第三篇論文為衛理神學研究院教授林瑜琳所著之〈三一原型宗教交談:產生連結並展現亮光〉,作者以神學上三位一體之論點,切入現今宗教多元的世界,主張同在一個創造之下的人類擁有共通的交談基礎,並以聖經記載為證,領引對話與盼望。第四篇論文為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許鶴齡所著之〈試依《華嚴經》建構生命境遇的哲學諮商與靈性關懷模式〉,作者以佛教《華嚴經》對煩惱、疾病及生命臨終的教導,作為指導當代哲學諮商面對不幸處遇的應對方向並提供靈性陪伴之指引。
第五篇論文為同為專題主編之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蘇嫈雰研究員所撰之〈儒釋耶的交談:以韓愈〈論佛骨表〉和夏大常〈泡製闢妄闢〉為例〉,作者以韓愈與夏大常二位哲人為例,嘗試勾勒中華文化儒釋耶對話的先例以及對當代哲學諮商的啟發。專題的最後,由輔仁大學哲學系陳靜姿博士生所評述之《哲學與諮商論文集》一書,本書由黎建球教授所著,內容詳實、值得一讀。
當然,除了專題外,本期月刊應收錄數篇不同主題的研究論文,分別是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陸敬忠教授所著之〈黑格爾辯證法生成史:耶拿時期之體系性轉向至絕對精神〉、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陳慶超所撰之〈亞里斯多德女性觀的當代論爭與證據補遺〉、浙江大學哲學系「百人計畫」研究員白惠仁所撰之“Knowledge Justice and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知識正義與羅爾斯的正義理論)、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敬峰所著之〈尋求道德秩序的重建:晚明大儒馮從吾的「講學」情結〉、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研究員劉鑫所著之〈柏拉圖如何在《巴門尼德篇》第一部分展示早中期「理念論」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案〉、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白輝洪所著之〈荀子人性論中的分與合〉等專門著作,一併推薦於讀者諸君。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