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本期專題由幽蘭教授(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研究所、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指導)及劉千美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共同主編,專題主題為《草稿思維與藝術實踐》,共收錄了六篇專題論文及兩篇專題書評,發表語言包括了中文、英文和法文。正如專題主編在導言中所言,此專題並非以藝術史的觀點來探討「草圖」或「草稿」的概念內涵,而是從美學的觀點討論草圖、草稿、草略的理論與實踐間的關係。
雖然,這個專題主要是以美學的觀點來省思草稿思維,以及草稿思維在藝術實踐中如何展現的問題,但其哲學意涵卻超出美學的範疇。對「草稿」概念的省思,「未完成」的概念有了更豐富的意涵。在此意涵下,「未完成」不僅僅是缺乏,一種朝向獲得完成狀態的限制的缺乏,在這個意義下,「未完成」只是在朝向一個與之對立的狀態-完成,這隱含著「未完成」在朝向的是它自身的終結,並且所達成的終結並非自身,而是與「未完成」相對立的「完成」。從「草稿」的角度來看,「未完成」做為「未完成」,一方面它是創造力能夠開展的空間,另一方面,「未完成」的完成並非朝向與它對立的「完成」,而是朝向其自身,即「未完成」就是一種完成。這賦予了處在「未完成」狀態的存在,一種返回自身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在就在「未完成」自身中得到滿足,無論它是一種終止的未完成或無終止的未完成。這種對於「未完成」的理解,產生了一種對存在狀態重新理解或評價的可能性。甚至這種「未完成」的特性,更使得它可以成為令共同創作者不受彼此拘束的場域。在這樣的場域中,獲得完成並不是必然的,即使草稿仍然保留有達到其對立面—完成的可能性。另外,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張力與過渡的可能性,也能夠透過「草稿」概念得到說明。
除了專題的論文與書評外,本期還收錄了四篇一般論著及三篇書評。第一篇是由黃秋韻副教授與黃信二教授合著的〈論《中庸》天命之「天」觀念的知性解讀進路——古典儒學與自然數起源的思想對話之嘗試〉,第二篇是李瑋皓教授的〈論孔子與老子義理中「性」之比較〉,第三篇是楊曉波副教授的〈論李澤厚的「語言批判」〉,第四篇是徐峰助理教授的〈平等是妒忌的結果?——以約翰‧羅爾斯為中心的考察〉。書評的部分,首先是陳美杏副教授評湯瑪斯‧福斯的《大腦生態學:具身性的現象學與生物學》,其次是姜桂芹博士生評杜保瑞的《中國生命哲學真理觀》,最後是李季林研究員評燕燕的《現象學視域下的「身性」中國哲學——評《行—得—通:道與身》。此外,本期學界訊息由杜逎翔博士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