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數位化的浪潮在二十一世紀席捲全球,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街頭巷議到科學研究,從實際運用到重整人類精神文明,在每一個細胞中改變或演化了世界的發展方向。在如此眾多值得研究的題材中,《哲學與文化》月刊將此浪潮的影響力,投射到了古希臘早期基督宗教哲學時期,期能透過此一新時代的眼光一窺人類從早期到現代的精神與哲學。本期的專題從不同的角度,收錄了四篇精彩的論文。以下為其梗概。
第一篇論文為牛津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所教授Mark Edwards所著之“Some Thoughts of a Theologian in the Digital Age”(在數位時代中一個神學家的一些想法),本文剖析在此數位時代,於文本取得的便利性上的產生的影響,特別是針對教父時期之研究,所衍生的正反效應提出有意義的討論。
第二篇論文為德國波昂大學哲學系教授Christoph Horn所著之Sense-Perception in Plotinus(在普羅丁中的感官知覺),作者針對著名的新柏拉圖學派思想家普羅丁進行了研究,主張普羅丁的哲學既非「再現論」、也非「素樸實在論」,更非「主觀投射論」等等。那麼,其主張究竟為何?我們願意將其答案留給讀者細細品味。值得提出的是,為服務更多的中文讀者,並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可能,本文特由中原大學羅月美教授譯為中文附於原文之後,期能透過相互參照,以促進理解。
第三篇論文為義守大學娛樂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James Batcho所著 “Logos: An Ethics of Ancient Listening in a Time of Digital Acceleration”(Logos:數位促進時代的聆聽倫理學),本文集中討論“Logos”這個既常見卻又艱深的詞彙及其在哲學史上的發展,並討論如何結合當代數位應用,為文饒富興味,深具原創性。
第四篇論文為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羅月美所著〈歐利根論心智〉一文,作者分析的歐利根的源流,探究其心智、基體與意志的關係,開展其知識與信仰的理路。
除了專題外,本期月刊亦收錄六篇經過謹嚴審閱之研究論文,在此亦謹寄以數語,感謝學者為學術所作之貢獻。第一篇論文為文化大學哲學系曾春海教授所著之〈評比朱熹與錢穆的道統觀〉,曾教授以其卓越的學養,分析了「道統」一詞,以南未朱熹與當代之錢穆對觀,成就學術佳構。第二篇文為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林淑慧教授所著〈生存處境的重構:殷海光旅遊敘事的文化批判〉,林教授指出經由讀者在閱讀殷海光的遊憶中,可以感受其時代氛圍,並以之反思自我生命。
第三篇論文為華東師範大學陳贇教授所著之〈自然與天道:船山哲學中的「終極無為宇宙觀」〉一文。開顥王夫之的自然觀的特色,其所具有的人文與歷史觀為純粹自然提供了意義的面向。第四篇論文為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張昭煒教授所著之〈方以智「怒化生生」的哲學精神〉。作者分析方以智的哲學精神得見於莊子與易學,並在時代變遷中映照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第五篇論文為、山東大學蔡祥元所撰之〈感通與一體感——舍勒視域下的宋明儒學萬物一體觀〉。作者考察舍勒哲學並與儒家仁愛思想的會通,展開有意義的對話。最後一篇論文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蔡林波教授所著〈何謂「害馬者」?——《莊子》「黃帝將見大隗」寓言解詁〉一文。作者研究以莊子「七聖」、「寓言」、「重言」與「卮言」為支柱,構作成結構謹嚴之論文。
以上為本期月刊之內容簡介,若能以此數語,牽引出讀者進一步閱讀的念頭,將是本刊的最大榮幸。在此也感謝編輯同仁的付出,而能順利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