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沈清松教授作為當代華人的思想與哲學巨擘,這樣的歷史形象已深印在學人與研究者心中,其學說的深度與廣袤,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褪色,反而在更多學者的研究中被挖掘與提煉出來,從越來越多的著作以不同的形式被引介與申論中,我們看到了一代學者治學之嚴謹、涉獵之幅度及分析綜合之功力。
基於對沈先生的景仰及其對其思想的敬佩,本期月刊以其諸多學說為基礎,特別是其戮力推廣的中華新士林哲學為探討的中心,編纂了本期專題,並由輔仁大學周明泉與鄧元尉二位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從一篇篇精闢論文中,我們彷彿再次看到這樣一位謙謙學者在吾輩面前,提醒著我們不忘初衷,也同時在榮福的彼方時刻為我們祈禱。
本期專題收錄了七篇論文,其中包括三篇沈清松教授之中文譯作及其四篇論文。在此謹為之記述相關脈絡及其概要。
前面三篇論文,乃為沈清松教授原作,由海內外相關學者譯為中文重新發表之專著,第一篇論文為〈中國大乘佛教中的慷慨倫理:理論與實踐〉,原文為“The Ethics of Generosity in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m: Theory and Practice”,此文原為沈先生2019年發表於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之論文,現由南開大學哲學院譚明冉教授譯為中文。文中沈教授以《大乘起信論》與淨土宗的對比為研究對象,詳論了二者的差異及其發展脈絡,為扎實精深之卓論。
第二篇論文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彥儀譯就之〈從詮釋到建構:郭象之存有學的個體論〉(“From Interpretation to Construction: Guo Xiang’s Ontological Individualism”),此文原發表於2013年,在文中沈先生闡述郭象之哲學並藉與莊子的對比而完整勾勒出郭象的哲學樣貌。第三篇論文為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林淑芬研究員譯就,沈教授原著之〈道、氣與身∕心——黃老道家的養生方法論〉(“Dao, Qi, and Body / Mind—Huanglao Daoist Methodology of Nurturing Life”)在這篇2010年的論文中,沈先生的研究主題則從黃老道家的管子為起點,除了討論修心與養生和的實踐外,更引申出其與宇宙、國家與生命之間不絕如縷的內在連繫。
綜言之,這三篇論文中譯,似可歸結出以下三點貢獻,其一是從中很容易觀察出沈先生的學養之深之廣,學貫古今中西,實在令人讚佩。其次是這些湛深的中國哲學與宗教之論文,在服務西方學界外,而現在能再度以中文版問世,更能增益中文學界對相關領域研究的資料與題材;最後,相同的原作者而由三位不同的學者將其譯為中文,增進學術進步的同時在翻譯上也展現出各人的翻譯特色,使之成為嶄新的作品,實在是值得欣喜之美事。
第四篇論文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劉千美老師所著之論文,在題為〈閱讀與行動——終極真實的隱匿與臨現〉一文中,劉教授反思了沈老師對「終極真實」的一貫追問,以孟子的思想為線索,穿過其實踐的甬道,朝向終極的微光。
第五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周明泉所著之〈論外推作為社會建構療法修復關係的實踐步驟——沈清松的心理治療觀點〉,作者綜合沈教授之觀點並闡揚新說以求解社會之弊,期能開拓新的學思進路。
第六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鄧元尉所撰之〈從沈清松的對比哲學論中華新士林哲學的保育觀〉,本文除了反思沈先生之著名思想外,更引申環保之要義並舉出教宗通諭之保育原則,而在沈先生的慷慨倫理中得到實踐。最後的論文為〈辨析「健全的二元論」以回應《願祢受讚頌》通諭〉,由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林之鼎教授所著,其文反思教宗的勸勉,以中華新士林哲學的的整全觀,回應此一關照地球未來的重大課題。
在專題論文外,則收錄了二篇與之相關的書評,其一是由珠海中山大學哲學系蔡祥元教授所評介沈先生所著《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其次是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教授張永超評介,周明泉教授所編《邁向多元他者: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及其發展》一書,作者導讀詳實,除了所薦之書外,書評本身亦有可觀
最後,在專題作品外,月刊也照例收錄多篇一般論著,本期共有優秀作品三篇,首先是廣西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林所著之〈真知必能行嗎?——朱子晚年「真知」說研議〉,其次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劉琳娜所撰之〈良知可否了生死?——鄧豁渠對儒家生死觀的挑戰及其迴響〉,以及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生張梓波所撰之〈牟宗三對「智的直覺」的佛學論證及存在的問題〉,這些專門著作豐富了月刊的取材,也拓展了我們知識的視野,在此一併推薦給讀者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