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579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沈清松教授作為當代華人的思想與哲學巨擘,這樣的歷史形象已深印在學人與研究者心中,其學說的深度與廣袤,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褪色,反而在更多學者的研究中被挖掘與提煉出來,從越來越多的著作以不同的形式被引介與申論中,我們看到了一代學者治學之嚴謹、涉獵之幅度及分析綜合之功力。
基於對沈先生的景仰及其對其思想的敬佩,本期月刊以其諸多學說為基礎,特別是其戮力推廣的中華新士林哲學為探討的中心,編纂了本期專題,並由輔仁大學周明泉與鄧元尉二位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從一篇篇精闢論文中,我們彷彿再次看到這樣一位謙謙學者在吾輩面前,提醒著我們不忘初衷,也同時在榮福的彼方時刻為我們祈禱。
本期專題收錄了七篇論文,其中包括三篇沈清松教授之中文譯作及其四篇論文。在此謹為之記述相關脈絡及其概要。
前面三篇論文,乃為沈清松教授原作,由海內外相關學者譯為中文重新發表之專著,第一篇論文為〈中國大乘佛教中的慷慨倫理:理論與實踐〉,原文為“The Ethics of Generosity in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m: Theory and Practice”,此文原為沈先生2019年發表於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之論文,現由南開大學哲學院譚明冉教授譯為中文。文中沈教授以《大乘起信論》與淨土宗的對比為研究對象,詳論了二者的差異及其發展脈絡,為扎實精深之卓論。
第二篇論文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彥儀譯就之〈從詮釋到建構:郭象之存有學的個體論〉(“From Interpretation to Construction: Guo Xiang’s Ontological Individualism”),此文原發表於2013年,在文中沈先生闡述郭象之哲學並藉與莊子的對比而完整勾勒出郭象的哲學樣貌。第三篇論文為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林淑芬研究員譯就,沈教授原著之〈道、氣與身∕心——黃老道家的養生方法論〉(“Dao, Qi, and Body / Mind—Huanglao Daoist Methodology of Nurturing Life”)在這篇2010年的論文中,沈先生的研究主題則從黃老道家的管子為起點,除了討論修心與養生和的實踐外,更引申出其與宇宙、國家與生命之間不絕如縷的內在連繫。
綜言之,這三篇論文中譯,似可歸結出以下三點貢獻,其一是從中很容易觀察出沈先生的學養之深之廣,學貫古今中西,實在令人讚佩。其次是這些湛深的中國哲學與宗教之論文,在服務西方學界外,而現在能再度以中文版問世,更能增益中文學界對相關領域研究的資料與題材;最後,相同的原作者而由三位不同的學者將其譯為中文,增進學術進步的同時在翻譯上也展現出各人的翻譯特色,使之成為嶄新的作品,實在是值得欣喜之美事。
第四篇論文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劉千美老師所著之論文,在題為〈閱讀與行動——終極真實的隱匿與臨現〉一文中,劉教授反思了沈老師對「終極真實」的一貫追問,以孟子的思想為線索,穿過其實踐的甬道,朝向終極的微光。
第五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周明泉所著之〈論外推作為社會建構療法修復關係的實踐步驟——沈清松的心理治療觀點〉,作者綜合沈教授之觀點並闡揚新說以求解社會之弊,期能開拓新的學思進路。
第六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鄧元尉所撰之〈從沈清松的對比哲學論中華新士林哲學的保育觀〉,本文除了反思沈先生之著名思想外,更引申環保之要義並舉出教宗通諭之保育原則,而在沈先生的慷慨倫理中得到實踐。最後的論文為〈辨析「健全的二元論」以回應《願祢受讚頌》通諭〉,由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林之鼎教授所著,其文反思教宗的勸勉,以中華新士林哲學的的整全觀,回應此一關照地球未來的重大課題。
在專題論文外,則收錄了二篇與之相關的書評,其一是由珠海中山大學哲學系蔡祥元教授所評介沈先生所著《形上學:存有、人性與終極真實之探究》,其次是由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哲學系教授張永超評介,周明泉教授所編《邁向多元他者:當代中華新士林哲學及其發展》一書,作者導讀詳實,除了所薦之書外,書評本身亦有可觀
最後,在專題作品外,月刊也照例收錄多篇一般論著,本期共有優秀作品三篇,首先是廣西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林所著之〈真知必能行嗎?——朱子晚年「真知」說研議〉,其次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副教授劉琳娜所撰之〈良知可否了生死?——鄧豁渠對儒家生死觀的挑戰及其迴響〉,以及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生張梓波所撰之〈牟宗三對「智的直覺」的佛學論證及存在的問題〉,這些專門著作豐富了月刊的取材,也拓展了我們知識的視野,在此一併推薦給讀者諸君。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