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580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言「半部《論語》治天下」,肯定儒學的博大精深,強調其經世致用功能,可以半部經典治天下、治理世事;具體而言,此語乃指儒家精神可以從觀念層面落實到具體日常生活的實踐場域,同時亦強調學以致用觀念。本期專號很榮幸邀請吳進安與晁罡兩位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以「中國哲學與管理跨域思維與實踐」為題,彰顯中國哲學在社會功能層次的現代價值,並以跨域思維展示古典文本之經世功能。
首先,在專題論文部分,第一篇是李賢中教授的〈哲學與管理跨域研究的思維架構〉,本文從跨領域研究方法出發,透過思想單位的情境構作、情境處理與情境融合;從跨領域思維結構,比較先秦哲學與現代管理學理論之間同異的所以然。其比較的對象包括:管理學X、Y、Z、C理論與先秦儒、道、墨、法各家治理思想要點,以展示人文學與社會科學融通、發展的可能性。第二篇是程雪蓮、吳進安教授合著的〈「陽儒陰法」之管理思維與結構析論〉一文,本文立基於統整荀、韓二子在「禮」與「法」的複合結構中展開「陽儒陰法」基礎理論之建構;作者視此觀念包括哲學的、政治的與管理績效三層面的意義,並代表集權式、君尊臣卑式帝國治理的指導意識型態;其立論根據則在荀子的「隆禮崇法」,以及其弟子韓非的「法、術、勢」思維與官僚體制管理之術,進而開展出「隆禮崇法」的治國策略,並彰顯其治理之績效。第三篇是張麗娟、常賽超教授的〈義利一元如何可能?——從社會企業觀點析論〉,本文藉由墨家「十務」觀念中的智慧,論證「義利一元」價值的合理性;其理論目標在翻轉儒家對「義」與「利」的權衡以義為先、批判「利」之意涵,甚至以此價值判斷來論斷人格高下。本文對上述觀點加以轉向,試圖論證「義利一元」的原則,並經由當代社會企業的實踐,為思想史及社會關懷的義利之辯提供一個實踐可能,說明「義」與「利」可相融與相生。專題書評部分,本期收錄兩篇文章,分別是翁敏修與王世豪兩位教授大作:第一篇由翁敏修評論尚曉春所著《周易.修養.管理》一書,論文前半部描述《周易》的基礎知識,以及經文的解讀,其次,再由經典中整理出三十則人生修養哲理。本文最大的特色在於補充原書的重點與次序,指出因原書條目對《周易》未作分類、略顯雜亂,故評論人將其歸納為幾個生命進程,並指出須重視的人生態度;其次,再從個人修養擴及群體生活,指出其中的管理教誨,指出吾人應如何應用《周易》智慧,講求管理方法並提升效率。第二篇書評,由王世豪教授評論小川仁志所著《洞察人際關係的中國哲學:從哲學史、名著到專門用語,建立理性思考模式的6大工具》一書,作者首先簡介小川仁志的學思歷程,說明此一京都大學法學院畢業生,經歷文化人類學博士的訓練,在日本當過上班族與公務員,再赴美於普林斯敦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最終回到日本,又以貼近生活方式推廣市民哲學、出版哲普作品,成為一位庶民派哲學家。其次,簡述了小川教授對全書的章節安排,並透過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詩:「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原則,說明本書論述中國哲學時選擇內容、選擇哲學家的標準,同時,亦分析此標準下造成對整體中國認識的偏頗與不足,全文文筆通順,相當能引發讀者閱讀此書之動機。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張培高教授的〈「疏不駁注」與「疏必破注」:從《中庸正義》看鄭玄、孔穎達解經方法之異同〉一文,本文從對比鄭玄與孔穎達的觀點出發,檢視「注」與「疏」、「融今古文」與「統南北之學」等方面的差異。第二篇是林素芬教授的〈「青」與「情」——先秦「情」字義探源〉一文,本文主張「青」是「情」的本字,「青」、「情」二字是同源分化關係;「青」字本義與宗廟祭祀有關,由部件「生」字,衍生出後來的各種抽象義,包括顏色義,以及「本質」、「真誠」等引申義,進而孳乳出後來的「情」字。第三篇是田潔教授的〈論斯賓諾莎自我保存的努力〉一文,本文探討了斯賓諾莎《倫理學》中Conatus(自我保存的努力)的概念,主張此哲學史上充滿爭議的概念,其實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它既非完全同一,但也並非矛盾。在純粹心靈追求神的知識的維度上,conatus的內涵被提升,且其自保的核心始終沒有改變,適用於非目的論的解釋。第四篇是連凡教授的〈從理學到道學到宋學——宋明新儒學(Neo-Confucianism)概念的受容及其研究視域〉一文,本文透過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入華基督教傳教士、岡倉天心、胡適、馮友蘭、卜德、陳榮捷、狄百瑞等學者等人的推廣,觀察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流傳與受容過程,經歷了從程朱理學(狹義)、到道學(基本義)、再到宋學(廣義)的意義演變,體現了宋明新儒學的研究視域從宗教觀念、哲學義理到思想文化領域的轉換。第五篇是王興賽教授的〈對黑格爾早期勞動思想的實踐哲學重構〉一文,本文從需要、異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財產等方面重構黑格爾的勞動思想;文中反思黑格爾對需要和勞動理解的侷限性,亦檢視黑格爾詮釋人與自然關係時過分側重於主體性造成的結果,以及財產和勞動兩觀念中有關勞動異化的思想,以及行動與勞動辯證法。第六篇是陳帥教授的〈唐代因明的「所立」概念詮釋——兼論窺基對陳那因明學說之論辯特質的表述〉一文,其中的「所立」是因明學中的基礎概念,本文從「所立」與「能立」的對照研究,印度陳那論師與與唐代窺基不同角度的疏解,憑藉「宗依」、「宗體」等新概念說明只有作為爭論對象的宗才是陳那的「所立」,彰顯對因明學說整體性的理解。第七篇是李浩然教授的〈朝鮮時代的「性即理」論爭——以權尚夏、李柬、韓元震為中心〉,本文分析朝鮮後期畿湖學派成員權尚夏、李柬、韓元震對「性即理」命題,是否可以補全為「性即理之在氣」之說法進行分析。贊成補全的權尚夏和韓元震兩人,立足於現實層面,主張「理」必須寓於「氣」中才能形成「性」,所以本性之中無論何時都是理氣共存並同時具有善與惡的種子;反之,反對補全的李柬站在價值的立場,主張在成「性」之前「理」先於「氣」而存在,而只有強調本性中「理」的內容才能彰顯「性」的意義。這三人之間的觀念差異基本上延續了嶺南學派與畿湖學派在理氣觀上的分歧,這個分歧亦是朝鮮性理學發展的重要線索。
在一般書評部分,本期刊出張強強的〈《論家:個體與親親》——個體主義危機與家哲學重建〉一文,本文評論孫向晨教授大著《論家:個體與親親》,張強強首先簡介該書思考主軸在於「重建家的哲學」,其思考背景在於面對傳統與現代、統合中國與西方諸方面的思想,進而提出以現代性思想作為「形式」、「表」,以中國文化傳統作為「內容」、「裡」的「雙重本體」的方法性觀念。在運用西方哲學觀點方面,張強強指出本書透過海德格爾的「在之中」概念,重新提出「在世代之中存在」來完善「生生」生存論結構,以此方法「既揭示了『此在』的『有限性』和『斷裂性』,也呈現出『生生』在『此在』身上的『承繼性』與『無限性』。」(頁230)在本書具體目標方面,文中指出作者目標在於反思傳統儒家的個體只是自律的個體,而欠缺個體的權利,進而提出「作為現代性起點的個體思想,必須基於自然權利的個體自由,又有基於道德自律的個體自由」(頁58),而其最終目標則從個體與「此在」走向群體與「他者」。以儒家觀點而言,面對現實生大語,群體起點即「家」,即「親親」與「孝」的觀念,依此開展其主題「論家:個體與親親」的思想。文章末尾,作者亦對本書提出反思與評論,例如檢討「現代性」是否真的不需要基督教傳統的闡釋,以及個體固然需要群體來獲得意義,但「家」並非唯一管道,「親親」亦非全無缺點等等,作者透過諸多細微的觀察,引導讀者對本書進行更廣泛的思考。
本刊共收錄專題論文與書評五篇,內容包含古今的統合,包含「哲學與管理跨域研究」、「陽儒陰法之管理思維」與「義利一元如何可能」等觀點,統合古代的經典智慧與現代的管理實務範疇。在一般論著部分,內容包括經學與義理之學、中西哲學,總共收錄「鄭玄、孔穎達解經方法之異同」、「先秦『情』字義探源」、「論斯賓諾莎自我保存的努力」、「宋明新儒學(Neo-Confucianism)概念的受容及其研究視域」、「對黑格爾早期勞動思想的實踐哲學重構」、「唐代因明的『所立』概念詮釋」,以及「朝鮮時代的『性即理』論爭」等八篇論文。我們希望透過本期論文的分享,可讓讀者共同重視古代文本與當代思潮,以及東西文明與觀念的對話與統合性的運用等議題。也希望在高科技發展、科技文明達到顛峰的狀態下,讀者能回顧古代智慧,落實本期專號「中國哲學與管理跨域思維與實踐」的精神,借鑒歷史經驗、參考過去哲學文本的智慧,面對後疫情時代能夠更為冷靜,在未來能夠有更成熟的觀點,形成新文明發展的理論基礎。最後,非常感謝撰稿者、諸位審查人、以及編輯部同仁的大力協助;也祝福讀者在大暑之際,身體平安健康,展卷愉快!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