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578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道統論」是儒學史中的關鍵問題,亦屬探討傳統思想現代化的重要議題;從唐代韓愈以來,論者紛起綿延不絕,探問使此文化保持旺盛活力的一貫根源。本期專號「中國當代道統論」的內容,在範疇上統攝天道、人道、政道、治道等精神傳統;在方法上則運用西方哲學新觀念,以新時代的新視域回顧傳統,反思吾人文化之源頭活水。本期內容非常榮幸由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曾春海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並邀請此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分享研究成果,彰顯儒學道統論的豐富思想。以下依序簡述專論各篇內容如下:
第一篇論文是蔡方鹿教授的〈賀麟道統思想探討〉一文,本文彰顯了賀麟道統觀的特色,在於使道統思想能適應時代變遷的新需要。例如賀麟設法儒化西洋文化,通過吸收轉化西學提出英雄崇拜,將聖賢與英雄崇拜聯繫起來,以豐富聖賢崇拜,進而充實儒學;同時,主張部分地容納楊墨的精華而賦予新的意義。對宋明道學家,亦肯定他們尊王攘夷、實踐春秋大義、踐行王道、講求實用的思想和作為,以修正對宋儒及道統虛玄空疏、不切實用的指責。第二篇論文是曾春海教授的〈馮友蘭與余英時的道統論〉一文,本文針對余英時所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及馮友蘭在「貞元之際」所陸續撰成的《貞元六書》所論述的道統觀進行專精論評;特別是在方法上,釐清思想史家與哲學家對同一問題所作不同視角方法下所呈現的不同研究成果,認為兩人各自從歷史外緣及理論內在涵義的成果上可以互補與相得益彰。第三篇論文是陳政揚教授的〈勞思光對道統觀的批判與反思〉一文,本文分析當代宿儒勞思光先生批判朱子據偽託之書以講儒學道統,反思勞氏如何能既斥朱子道統觀,又能面對中國文化的出路議題。本文陳述道統概念的發展與當代學者的正反意見,又闡明勞先生如何以「歷史標準」與「理論標準」兩項原則,檢證朱子道統觀;最後,由勞氏的文化理論反思當代新儒家在道統觀中所關懷的時代課題。第四篇論文是蔡家和教授的〈牟宗三對熊十力內聖道統之承繼〉一文,本文說明了熊十力與牟宗三間的承繼關係,指出牟先生如何深入儒家經典、把握儒家的精神方向力求返本新開;另一方面,積極地消化西學,攝受西學優點,並且梳理與中華文化之間的對話可能,面對挑戰而做出回應。第五篇論文是殷慧教授的〈論現當代新儒家道統觀的展開與分歧:以朱子道統觀的理解和詮釋為中心〉一文,本文以哲學和歷史學的不同為分析座標,以朱子道統觀的研究為例,區分了「史學家的道統觀」和「哲學家的道統觀」。認為史學家的觀察主要從朱子的思維和歷史世界入手,探求其道統觀的歷史真實、與政治文化的互動及其影響;後者哲學領域則著力分疏朱子道統與心性之學之間的關聯,著力從精神性、宗教性等角度挖掘道統的價值和意義。
在專題書評部分,由楊世文教授撰稿,針對蔡方鹿先生大作《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提供評論。本文首先對蔡氏2003年與2019年兩個版本進行比較,指出新版不但吸納了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對於道統的研究,也有進一步完善的提煉,理論性更強,字數大幅增加(從45萬增加到58萬字),此外,新版更加重視儒、佛、道三教互相影響視域下的道統思想及其流傳演變,內容更加充實。同時,也對本書作者提出建議,希望未來能將對道統的研究從「一元獨尊」到「多元齊放」,將「道統」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以更為包容的態度構建出拓展了外延的「道統」,避免過於哲學式的脈絡化而使道統內涵顯得偏向單一的不足。
在一般論著部分,首篇為曾振宇教授的〈「尚天」與「貴義」:墨家從「天本論」到「義本論」的轉向〉一文,本文深刻地區分了「前期墨家」建構了以上天信仰為核心的「天本論」,作為「兼愛」、「尚賢」等主張的最高依據;然而,「後期墨家」則另闢蹊徑,建構了哲學義的「義本論」,主張「仁義內在」、「貴義」、「義政」、「利民」等觀點,說明了後期墨家與儒家兩者的匯通,並且建立其道德形上學。第二篇是朱曉鵬教授的〈論馬一浮對宋明儒學本體論的傳承與創新〉一文,本文分析馬一浮作為現代新儒學的開創者,如何以六經為根柢來闡發傳統儒學,通過以易釋理構建的理氣一體、體用一源、心具眾理的本體論和由此開發出的向內體究、體認自性的本體功夫論,體現其超越宋明儒學的哲學思考。第三篇是蕭永貴與姜廣輝教授的〈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到「內聖外王」——《周易》論明君之德與儒家政治理想〉一文,本文以乾卦〈彖傳〉以「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為主軸,分析古代君王所重視的「元、亨、利、貞」四德如何能使其成為「首出庶物」的賢君明主,為天下萬民謀福利的德性。第四篇是李智福教授的〈「以百姓心為心」:章太炎「回真向俗」之學術心志與治學倫理檢視〉一文,本文彰顯章太炎的學問精神,從佛學的「證生空」轉為莊學的「適民意」,從「以佛陀心為心」轉為「以百姓心為心」,深刻地論述了章氏「回真向俗」的精神。第五篇是李海超教授的〈儒家式人格的時空結構及其意義〉一文,透過時間性與空間性維度的區分,視時間性維度重視未來對過去和現在的導向作用,在空間性維度上重視和諧關係的維護,最終在時空疊合方式上凸顯了空間性價值對時間性維度的引導作用。第六篇是劉訓茜教授的〈「童子之心,待其自化」:陽明學與童心哲學的會通〉一文,運用中晚明時期的理學文本,討論王陽明及其後學的兒童教育方法論,強調蒙學教育要符合兒童的自然本性,通過鼓舞而使兒童內心感受到喜悅,產生自得之學,進而發掘兒童人性教育的內容。第七篇是謝徐林教授的〈墨子「三表法」之內在張力與文化精神——從胡適迴避的「天鬼之志」說起〉一文,本文重新檢視胡適對墨子的看法,指出「三表法」既在超越的價值維度上有所本,又能融攝歷史與現實、感性與理性、國家與人民而在形而下的世界「有所證」;但胡適以來主流學界對〈非命中〉所述三表避而不論,不僅導致墨子「天志」說與「三表」說的割裂,也消解了「三表法」之內在張力而使其原本立體的論證架構扁平化。
本專號共刊出專題論文與書評六篇,一般論著七篇;本期編務工作能順利完成,在此向專題主編曾教授與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上最深的謝意;最後,也感謝編輯部同仁的細心編校,使本期論文能順利刊出,提供讀者豐富的精神饗宴。期待本專號主題對儒學史中的道統論,以及勞思光先生與史學界學者的外部批評能提供一全面性的觀照,亦能對當代的儒學研究有新的開拓與進展。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