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1期 靈性與自由專題

    1 導言:靈性與自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3 聖多瑪斯論靈性發展 黎建球
    23 自然法的社會存有論向度:Thomas Aquinas自然法的當代視角 周明泉
    43 Servais Pinckaers論自由、幸福與倫理 符文玲
    59 《我要給你們牧者》及《羊群的牧人》勸諭中「主宰群羊」(Lording Over)與「牧人愛德」(Pastoral Charity)之意涵探究: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 林湘義
    專題書評
    75 書評:Daniel Joseph Gordon, The Passion of Love in the Summa Theologiae [...]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484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哲學在歷史與傳統的條件中被建立也被系統化,因此形成一種依稀可辨卻難以精確劃分的「流」,這種流或許可以用簡單用「視域」(horizon)或嚴格用「學派」(school)來表達,而其中某些如彩虹般鮮明色彩清晰可辨,但某些要素在仔細觀察下卻又彼此交融與滲透,正如近距離地欣賞油畫。然而不論色彩鮮明或交互滲透對哲學研究而言皆是追求真相的一個側面,我們並不在乎是否存在著標準答案,但我們知道這一切的努力皆朝向一個真理。
本期的哲學與文化專題亦乎如是,超驗多瑪斯學派究竟如何界定可能有不同的觀察,但若這一思想流完全沒有脈絡可尋似乎也不貼近事實。這一些被歸納在這一思潮的學者們具有共同的特徵,如他們皆承接著中世哲學的傳統,皆相信人的確存在著如康德所倡議的超驗機能,但也在某方面坦言康德所論並不充份,認為思維並不能被劃分為這個或那個單元,我們只存在一個思維,而從最簡單到最神秘的存在皆是這個思維的對象。而在交融與滲透方面,這個學派明確認知到哲學的疆域已經有所變化,現狀已有不同,吸收與對話早已蓋過了孤芳自賞,所以以新的論證與語言詮釋原來的智慧形成這個學派的共識,但誠如前面所言,我們看到近當代哲學在多瑪斯學派中留下印記,並不表示他們不能自成一格。
以下為本文論文的簡單介紹,超驗多瑪斯主義專題由前臺大哲學系關永中教授與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文祥共同主編。收錄專題文計六篇,分別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系與東亞系講座教授沈清松所著之〈論形上學的起點:超驗多瑪斯主義與中國哲學〉,沈教授以馬雷夏(Joseph Maréchal)與柯瑞特(Emerith Coreth)論述形上學的起點究竟應以「判斷」或「探問」做為起點做了有系統的論證,並據之與中國哲學普遍的重視判斷的哲學精神做了有意義的方法對話,論點十分可觀。第二篇論文為本月專題主編關永中教授所撰論文,他以〈存有者的種類——郎尼根《洞察》第十五章第三節釋義〉為題,鉅細靡遺地分析了郎尼根(Bernard Lonergan)在其主要著作《洞察:人類悟性研究》(Insight: A Study of Human Understanding)一書,中對形上學中的不可或缺的根本元素,這些要素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這些元素又是作為理解存有本身的核心。郎尼根思想有著綿密卻也複雜的論證,關教授以其抽絲剝繭的疏理,對於學者理解郎尼根思想大有助益。第三篇論文為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副教授黃錦文所撰之〈郎尼根的認知理論與依納爵式意識省察〉,黃教授一方面討論了郎尼根思想中的認知結構問題,另一方面與天主教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中「意識省察」的操持作為了理論與實踐上的比較,不僅將超驗多瑪斯主義的觸角從學院延伸到了靈修的層次,同時也為意識省察找到了認識論上的理據。第四篇論文為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蔡偉鼎所著之〈論拉內神學思想中的海德格因素:一種思想接受史的研究〉。作者透過拉內的學思歷程,深掘其思想源流,除開依納爵的靈修背景與馬雷夏的超驗方法,作者相信海德格的「此在詮釋學」(hermeneutics of Dasein)顯然更得關注,作者以歷史的切面進入神學家的思想歷程,且輔以細密的論證,補足國內相關進路的缺如。第五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文祥所撰之〈馬雷夏與郎尼根對超驗觀念的承繼與轉化〉文中討論超驗多瑪斯主義之主要代表人物—馬雷夏與郎尼根對康德之超驗觀念與方法的融會與批判,並扣緊其側重之不同面向之研究。最後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黃鼎元所著之〈論拉內匿名基督徒概念與基督新教的共同基礎〉一文,作者以基督新教對拉內所提倡之「匿名基督徒」有著不同的聲音,然而作者認為,新教中加爾文對認識神的方法與拉內頗有會通之勢,若明瞭於此當能有不同的理解。
此外專題中還收錄了黃鼎元教授所撰之郎尼根所著之論教育的論文之書評。內容亦十分精彩。除開專題,本期月刊仍不忘刊載數篇卓越論文與書評,分別是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洪鎌德所撰之〈建構主義的爭論與評價〉、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奕所著之〈法律多元與情欲綜合治理:以《西遊記》為例〉,以及由波士頓大學宗教學院哲學、宗教學及神學教授Robert Cummings Neville(南樂山)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李彥儀同學所翻譯的〈書評:沈清松編,Dao Companion to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 (《道的古典儒家哲學指南》)〉,在此一併推薦給讀者。最後,本期專題在審查與製作過程備經艱辛,在此要特別感謝所有匿名審查委員的嚴格審查與編輯同仁的專業編排,才能讓本期月刊如期付梓。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