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哲學在歷史與傳統的條件中被建立也被系統化,因此形成一種依稀可辨卻難以精確劃分的「流」,這種流或許可以用簡單用「視域」(horizon)或嚴格用「學派」(school)來表達,而其中某些如彩虹般鮮明色彩清晰可辨,但某些要素在仔細觀察下卻又彼此交融與滲透,正如近距離地欣賞油畫。然而不論色彩鮮明或交互滲透對哲學研究而言皆是追求真相的一個側面,我們並不在乎是否存在著標準答案,但我們知道這一切的努力皆朝向一個真理。
本期的哲學與文化專題亦乎如是,超驗多瑪斯學派究竟如何界定可能有不同的觀察,但若這一思想流完全沒有脈絡可尋似乎也不貼近事實。這一些被歸納在這一思潮的學者們具有共同的特徵,如他們皆承接著中世哲學的傳統,皆相信人的確存在著如康德所倡議的超驗機能,但也在某方面坦言康德所論並不充份,認為思維並不能被劃分為這個或那個單元,我們只存在一個思維,而從最簡單到最神秘的存在皆是這個思維的對象。而在交融與滲透方面,這個學派明確認知到哲學的疆域已經有所變化,現狀已有不同,吸收與對話早已蓋過了孤芳自賞,所以以新的論證與語言詮釋原來的智慧形成這個學派的共識,但誠如前面所言,我們看到近當代哲學在多瑪斯學派中留下印記,並不表示他們不能自成一格。
以下為本文論文的簡單介紹,超驗多瑪斯主義專題由前臺大哲學系關永中教授與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文祥共同主編。收錄專題文計六篇,分別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系與東亞系講座教授沈清松所著之〈論形上學的起點:超驗多瑪斯主義與中國哲學〉,沈教授以馬雷夏(Joseph Maréchal)與柯瑞特(Emerith Coreth)論述形上學的起點究竟應以「判斷」或「探問」做為起點做了有系統的論證,並據之與中國哲學普遍的重視判斷的哲學精神做了有意義的方法對話,論點十分可觀。第二篇論文為本月專題主編關永中教授所撰論文,他以〈存有者的種類——郎尼根《洞察》第十五章第三節釋義〉為題,鉅細靡遺地分析了郎尼根(Bernard Lonergan)在其主要著作《洞察:人類悟性研究》(Insight: A Study of Human Understanding)一書,中對形上學中的不可或缺的根本元素,這些要素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這些元素又是作為理解存有本身的核心。郎尼根思想有著綿密卻也複雜的論證,關教授以其抽絲剝繭的疏理,對於學者理解郎尼根思想大有助益。第三篇論文為輔仁聖博敏神學院副教授黃錦文所撰之〈郎尼根的認知理論與依納爵式意識省察〉,黃教授一方面討論了郎尼根思想中的認知結構問題,另一方面與天主教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中「意識省察」的操持作為了理論與實踐上的比較,不僅將超驗多瑪斯主義的觸角從學院延伸到了靈修的層次,同時也為意識省察找到了認識論上的理據。第四篇論文為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蔡偉鼎所著之〈論拉內神學思想中的海德格因素:一種思想接受史的研究〉。作者透過拉內的學思歷程,深掘其思想源流,除開依納爵的靈修背景與馬雷夏的超驗方法,作者相信海德格的「此在詮釋學」(hermeneutics of Dasein)顯然更得關注,作者以歷史的切面進入神學家的思想歷程,且輔以細密的論證,補足國內相關進路的缺如。第五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文祥所撰之〈馬雷夏與郎尼根對超驗觀念的承繼與轉化〉文中討論超驗多瑪斯主義之主要代表人物—馬雷夏與郎尼根對康德之超驗觀念與方法的融會與批判,並扣緊其側重之不同面向之研究。最後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黃鼎元所著之〈論拉內匿名基督徒概念與基督新教的共同基礎〉一文,作者以基督新教對拉內所提倡之「匿名基督徒」有著不同的聲音,然而作者認為,新教中加爾文對認識神的方法與拉內頗有會通之勢,若明瞭於此當能有不同的理解。
此外專題中還收錄了黃鼎元教授所撰之郎尼根所著之論教育的論文之書評。內容亦十分精彩。除開專題,本期月刊仍不忘刊載數篇卓越論文與書評,分別是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洪鎌德所撰之〈建構主義的爭論與評價〉、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奕所著之〈法律多元與情欲綜合治理:以《西遊記》為例〉,以及由波士頓大學宗教學院哲學、宗教學及神學教授Robert Cummings Neville(南樂山)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李彥儀同學所翻譯的〈書評:沈清松編,Dao Companion to Classical Confucian Philosophy (《道的古典儒家哲學指南》)〉,在此一併推薦給讀者。最後,本期專題在審查與製作過程備經艱辛,在此要特別感謝所有匿名審查委員的嚴格審查與編輯同仁的專業編排,才能讓本期月刊如期付梓。
484期 編後語
On 九月 - 30 - 2014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