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7期 疫情、儒學與公共性專題

    1 導言:疫情、儒學與公共性專題 張崑將
    5 論《論語》的中庸智慧與疫情期間的公共政策之運用 張崑將
    25 從和辻倫理學看日本的抗疫思維:間柄、信賴與公共性 林永強
    43 在對於疫情的人文社會省思中重探「亞洲價值」論爭 李宥霆
    一般論著
    61 論儒家的「知」與AI的「數」:以朱熹的「致知」與圖靈的「可計算數」為例的分析 黃信二
    81 唐君毅論德福一致與道德形上學 蔡家和
    101 身體規訓與出離煩惱——佛教剃髮律制的形成及其入華爭辯 陸杰峰
    117 丘里之言:魏晉的風俗觀及其哲學意味 [...]

  • 616期 《聖經》與詮釋學:傳教士、平信徒與《聖經》的譯介專題

    1 導言:《聖經》與詮釋學:傳教士、平信徒與《聖經》的譯介專題 魏思齊、黃渼婷
    3 「基督的中國外衣」:吳經熊的《新約》翻譯 魏思齊
    31 文化差異與翻譯難題:路加福音1章34節的中文譯本為例 呂博侃
    47 東正教聖經漢譯比較:從古里.卡爾波夫到英諾肯提乙主教 顧孝永
    67 早期來華傳教士聖經編譯及其影響:以女性讀者為導向 黃渼婷
    83 初探《聖經》蒙古文譯介之發展 劉悅
    一般論著
    103 《文心雕龍》語言哲學闡幽 彭傳華
    119 「生活藝術」:中國鄉村紙紮的使用傳統與禮治精神 [...]

  • 615期 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1 導言:面對當代:以郎尼根哲學為線索專題 柏殿宏、陳文祥
    3 對雷利斯基特所著《為何是十字架?——神聖友情與正義力量》之論析 柏殿宏
    25 以郎尼根「洞察」思想批判人工智慧系統中的「理解」 歐思鼎
    45 《神學方法》前四章之相關性 魏嘉華
    61 常識的意蘊:以郎尼根的觀點為線索 陳文祥
    專題書評
    79 書評:約瑟夫.馬祖爾,《解剖時間》 談良辰
    一般論著
    85 童能靈體用觀的兩種形態及其思想意義 方遙
    101 生態意識、靈性實踐與永續發展:以臺灣佛教農民為例研究 [...]

  • 614期 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1 導言:中國佛教觀念與社會專題
    3 陳、隋、初唐三朝義學與寺院生活——《續高僧傳.崇義寺釋慧頵傳》中的記憶書寫 劉苑如
    21 中古佛教「物」論新詮——「一物三觀」中的「物」與「悟」 紀志昌
    37 僧尼數、寺院數視野下的中古佛教盛衰 聖凱
    53 于闐質子智儼∕嚴考論 陳金華
    79 近代中國留學僧南下的梵巴學因緣 范文麗
    專題書評
    95 書評:紀志昌,《南朝清談:論辯文化與三教交涉在南朝的發展》 謝獻誼
    101 書評:聶順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 [...]

  • 613期 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專題

    1 導言: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3 《詮釋中的人》與《修復中的人》——比較哲學人類學 Johann MICHEL
    27 Johann Michel社會詮釋學中的詮釋倫理學與政治學——批判、詮釋不公與社會變化 Gonçalo MARCELO
    47 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 陳學毅
    67 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一般論著
    81 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 胡學源
    95 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 [...]

491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文學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關於美的表達。除了文學之外,繪畫、雕刻、音樂等也被視為是在表達美的。它們之間的區分?最簡單的一種區分,就是以它們擁有的表達方式或作品形式為標準,其中文學就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來形象化藝術。並非所有語言文字都包含有美的元素,例如科學語言主要在於探求這世界的真相,因此,只要一個語言文字能夠滿足這個要求,就可以被稱之為科學。這樣的語言文字不必要是一個表達美的語言文字,卻仍不失為一個科學。同樣地,即使它包含了美的元素,它也可以是科學,但在這種情形下,我們還可以文學的角度來欣賞這些語言文字。但由於它主要關注的是世界的真相,因此它是一種科學,至於文學是兼而有之的次要面向。若採取這樣的思路來看文學,判定一個作品是否是文學作品,就端視乎它與美的表達之間的關係。只要一個語言文字主要關注的是美的表達,即使它也同時次要地關注著其它的元素,它仍是文學。
文學倫理學批判將倫理元素視為是文學發源的理由,這使得人們去思考文學主要關注的對象究竟是美、還是善。若是後者,那麼一個作品即使不包含美的元素,只要它將對倫理的關懷放在文字之中,它就是文學了。任何一段對小孩的睡前道德規勸都成了文學,這令人感到不恰當。這種不恰當的來由為何?或許是我們慣常地將文學視為是一種美的表達,那我們就得改變觀念。或許是構成文學的主要元素不只一個,除了善之外還有美。不論是那一種想法,都涉及到了該如何決定一個作品是否是文學作品的問題,並且是一種以本質來決定的方式。至於本質是單一的或是複雜的,它們之間的秩序關係又是如何,則是下一步的問題了。
個人覺得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相較於人類文化發展的起源,現代文化在分類部分是更加精細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代許多獨立學科所關注的元素,在起源時期經常是混雜地在一個學科之中的。當然,以文化起源時的狀態來確立一種學科的主要關注是一個可能的建議,但如此一來,就會產生關於存在狀態與本質之間關係的一種緊張。尤其是,當現代與起源的主要元素迥然相異時,除了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仍有待解釋之外。進一步地思考以本質決定的想法是否恰當也是一種重要問題。
感謝本期專題主編聶珍釗教授提出這樣一個能引起並值得討論的主題,也感謝所有為本期貢獻文章的學者專家。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