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1期 靈性與自由專題

    1 導言:靈性與自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3 聖多瑪斯論靈性發展 黎建球
    23 自然法的社會存有論向度:Thomas Aquinas自然法的當代視角 周明泉
    43 Servais Pinckaers論自由、幸福與倫理 符文玲
    59 《我要給你們牧者》及《羊群的牧人》勸諭中「主宰群羊」(Lording Over)與「牧人愛德」(Pastoral Charity)之意涵探究: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 林湘義
    專題書評
    75 書評:Daniel Joseph Gordon, The Passion of Love in the Summa Theologiae [...]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483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本月韓國儒學專題內容,探討十七世紀中葉以後,一百多年間韓國儒學重要的學術論辯,探討人之性與萬物之性同異的問題;此一題材是近年極少數分析「人物性同異論」的專題,不論是大陸或港臺三地皆少有學者研究,因此,本刊很榮幸能邀請韓國國立江原大學高在旭教授主編此專號,引介韓國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邀請全球關心此題發展的朋友,共享儒學於不同區域文明發展的情況。韓國儒學目前的發展模式,即如黃俊傑教授所提出:當代東亞儒學具有「脈絡性的轉換」(contextual turn)、「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ation)、「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zation)等的現象。他認為在東亞文化圈的人物、思想、信仰與文本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密切交流活動中,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就是所謂「脈絡性的轉換」:原生於甲地的諸多概念或文本,在傳播到乙地之際常被「去脈絡化」,並被賦予新義而「再脈絡化」;又於乙地的文化或經過「脈絡性的轉換」之後,傳入異域的人物、思想、信仰與文本,就會取得嶄新的含意,也會具有新的價值。因此,儒學在不同區域的發展,就會使研究工作觸及文本、思想或人物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去脈絡化」以及「再脈絡化」的現象。本期月刊所呈現出韓國儒學的內容,即是此種東亞儒學具有「脈絡性的轉換」的具體例證。
「人物性同異論」之爭議發展,主要起於1678年韓國學者因探討朱熹《告子章句》問題而開啟,此論爭影響層面廣大,包含韓國政治上的君臣關係、清代之中韓關係,亦包含民間主奴社會階級觀的變化,影響民間身份平等觀,故在韓國近現代的發展史上有其重有意義。本專題內容依下列次序安排:人物性同異論的「歷史發生、展開及意義」(高在旭)、「人物性同異論之成立基礎、栗谷哲學」(姜真碩)、「核心觀念的探討——理氣說、四端七情說、知覺說、未發說」(金哲運)、「主要人物——李柬與韓元震」(朴勝顯、林明熙)、「本爭論的後期發展與其意義」(李演都)、「專題書評」(姜真碩),從「人物性同異論」的歷史源頭至後期演變進行完整探討,其關懷焦點則從孟子與朱熹傳統的心性論的框架,逐漸轉換為人與物之價值差異的探討,依此而發展韓國儒學自身之獨特性。
在一般論著部分,本期刊出三篇論文:大陸浙江科技學院中文系張嵎教授〈孔門弟子對於孔子思想的發展〉一文,指出了孔門師生如何能形構一既有主導性特徵,但亦包含多元性發展的儒家學派。臺灣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陳政揚教授〈從相偶論反思張載天地之性說的倫理向度〉一文,透過反思張載是否陷入「人有天地之性」的理論困境,分析尊朱或反朱子者探究「天地之性∕氣質之性」所引發的論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朴素晶教授〈莊子音樂論之後世影響〉一文,則針對宋代陳暘《樂書》及朝鮮雅樂對莊子樂論進行討論。以上三篇文章皆有其創見與獨到之處,其豐富的內涵值得讀者細加品味。
本期的順利出刊除感謝高教授的主編與諸位學者賜稿外,更感謝臺灣與韓國兩地的審稿人嚴謹的提供審查與修改建議,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的辛苦;值此爭秋奪暑之際,謹祝讀者能從中獲得豐沛精神食糧,並祝生活愉快!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