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549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當代科技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與資料科學(Data Science)的發展,其功能與運作在今日無遠弗屆、影響全球;在此背景下,理性與數學所代表的知性發展,即成為詮釋人類文明與社會的重要判斷指標。以哲學範疇言,即知識論的進路的研究未來的重要性必定提升;以中國哲學言,即傳統上「知」或「致知」的概念必須受到重視。而對「知」的歷史的掌握,亦須先從其根源的先秦哲學加以探究,先能追本溯源,其後方能在文化我確立的基礎視野下融通古今進而溫故知新。
本期專號很榮幸邀請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院院長辛正根教授擔任主編,透過《中國先秦「知」與「明」概念》專題,對古典文本中的老子、荀子、韓非子人的「知」觀念重新詮釋,反思其中合乎時代要求的新內涵。專號由五位專家學者協助撰稿,第一篇論文是辛正根教授撰寫的〈老子對「知」的肯否定和對「明」的肯定〉,全文闡述老子雖主張「無知」但卻未否定知識價值,更非主張反智性主義和愚民化;並闡明老子提出「普遍」和「整體」的世間狀,啟發人以「不殆」與「為客」的和平。第二篇論文由陳昭瑛教授撰寫〈「知」與「明」:荀子與《尚書》的法哲學淵源〉,本文旨在探討荀子的法哲學中的主體意識「知」與「明」如何繼承《尚書》的「知」與「明」,並使其內涵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第三篇論文由金渡鎰教授撰寫〈關於先秦法家商鞅之「明」概念〉,本文旨在揭示商鞅之明概念所具有的「法之公開性、理解可能性、確定性」三種屬性;並將商鞅之明概念與現代的透明性(transparency)概念的相似性進行考察。第四篇論文由朴榮雨教授撰寫〈《韓非子》「知」概念的認知特徵〉,本文探討《韓非子》「知」概念所涉及的對象和領域、擔任行動主體的特色、「知」與「明」的關係等議題,據以論證《韓非子》之所以為帝王之術之意義。第五篇論文則由李遠碩教授撰寫的〈「格物致知」之始原意義與其內涵〉,本文試圖追溯「格物致知」在朱熹前的原意,並通過《禮記正義》的檢討,又參考馮友蘭以致知為經驗知識、板野長八的神性知識,彰顯此「知」是一種身體、技術性知識。專題書評則刊出徐希定的〈辛正根,《人權儒學》——儒學在人性隔閡的21世紀,如何重尋其認同性與方向性〉一文,徐氏透過提供每節問題意識與其回應的處理方式之形式,論述儒學在21世紀尋得認同性的新方向。
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林麗珊撰所撰〈「無路用」人文學科的未來〉,本文闡述人文學(Humanities, Liberal Arts)是「以人為本」的學問,以及人文學不是為了達到外在目的而誕生的工具,反之,它是為了讓人生活更加優雅、品格更為高尚的終身學習的知識。第二篇是劉元青撰寫的〈熊十力體用論及對科學知識的安頓——以《新唯識論》為中心〉,本文闡述熊先生主張施設物質世界之目的在使科學知識有安頓處,又提出以「二智圓融」闡釋了量智之於性智的必要性。第三篇是李碩撰寫的〈酷兒做為一種戰鬥位置:重讀維蒂格的女同志概念〉,本文闡述維蒂格的女同志概念不但不是巴特勒所言的本質化約,甚至是具備酷兒政治潛能的實用概念。第四篇是張勻翔撰寫的〈章學誠知識理論的啟示與意義——以主智精神發展的視角進行的檢視〉,本文論述章學誠宋學式的知識理論在內容上如何與古代的主智精神相呼應。第五篇是王亞娟的〈還原的深度與自然之謎——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方法及其藝術意蘊〉,本文闡述梅洛-龐蒂修改了還原方法,他主張「完全還原的不可能性」,並將胡塞爾的現象學引向對自然存在的深度追問。第六篇是藍法典的〈論「覺民行道」範式對明代政治文化的建構與遮蔽〉,本文闡述覺民行道範式揭示出權力本身的內在運作規律,即自一元走向多元的趨勢存在一種被技術控制的問題,以及其自身如何由顯性走向了隱性的特徵。第七篇為李明書所撰〈書評:楊澤波,《走下神壇的牟宗三》——方法論的反思與批判〉,李氏認為因本書批判牟宗三的問題主要為方法論的不足,故其反思亦應從方法論入手,方能直指牟先生的問題意識。第八篇則是張浩所撰〈書評:康中乾,《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論》〉,本文簡介康氏著作如何運用西方哲學方法詮釋中國哲學中的有無等本體概念,推薦本書之獨到見解。
以上各篇論文的主要特徵在以知識論的觀點檢視傳統文本,包含對老子、荀子、韓非子等古典文本的有關「知」概念的新詮,又對當代學者熊十力《新唯識論》的科學觀、章學誠的知識理論進行檢視,以及透過梅洛-龐蒂修訂的還原法對胡塞爾的方法論加以批判。如先不論中西文本屬性差異,其共通特徵皆聚焦於「知」、「知識」或「科學知識」的安頓,希能在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環繞吾人生活的時代重新檢視知識基礎,從傳統根源上檢視知識的價值與其承載存在真實之可靠性,進而為高度形式化的科學表達系統尋求在表達邊際之前的人性主體的意義,以及探索在表達邊際之外不可真知的自然宇宙對人所賦予的創生力量之源的意義。
在本期出刊之際適逢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非常感謝專題主編、學界專家協助撰稿與審查,同時也感謝編輯部同仁的工作,最後敬祝讀者們在佳節展卷愉快、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