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13期 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專題

    1 導言:詮釋與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3 《詮釋中的人》與《修復中的人》——比較哲學人類學 Johann MICHEL
    27 Johann Michel社會詮釋學中的詮釋倫理學與政治學——批判、詮釋不公與社會變化 Gonçalo MARCELO
    47 探究Johann Michel之記憶、歷史詮釋、可修復與不可修復概念之間的關聯 陳學毅
    67 論透過詮釋的修復——Johann Michel的哲學人類學 黃筱慧
    一般論著
    81 自願還是不自願?——亞里斯多德「混合行動」的疑難及其啟示 胡學源
    95 信仰與知識:Kant、Hegel與Habermas的宗教觀點 [...]

  • 612期 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1 導言:先秦儒家的自我意識:身體觀和心靈模式專題 王中江、郭梨華
    5 早期儒家的「自我」意識:「身心主從關係論」展開之脈絡 王中江
    21 曾子的身體觀與心靈模式 郭梨華
    39 從理念形態到現實形態:春秋戰國之際政治主體的自我意識——以清華簡《心是謂中》和《畏天用身》的發現為契機 曹峰
    61 「精神突破」語境中早期儒家「自我」的構型 陳贇
    77 先秦儒家對自我的認識與開展:從「為己之學」到「求其放心」與「人道之極」 劉振維
    95 「在我」與「在外」: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兩種生活境域 葉樹勛
    專題書評
    113 [...]

  • 611期 靈性與自由專題

    1 導言:靈性與自由專題 黎建球、陳文祥
    3 聖多瑪斯論靈性發展 黎建球
    23 自然法的社會存有論向度:Thomas Aquinas自然法的當代視角 周明泉
    43 Servais Pinckaers論自由、幸福與倫理 符文玲
    59 《我要給你們牧者》及《羊群的牧人》勸諭中「主宰群羊」(Lording Over)與「牧人愛德」(Pastoral Charity)之意涵探究:以天主教社會訓導為中心 林湘義
    專題書評
    75 書評:Daniel Joseph Gordon, The Passion of Love in the Summa Theologiae [...]

  • 610期 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1 導言:植物、移徙、文化多元性之藝術與美學專題 幽蘭、劉千美
    3 迻譯的失落: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品物質性的消亡 Jean-Marie SCHAEFFER
    15 哥倫布交換與人類世:策展實踐觀點 林志明
    35 偶然存在中的休戚與共:以「24小時睡眠實驗:蟄伏網路演習」植菌藝術計劃為例 鄭芳婷
    57 植物想像下的棲居於世:倪瓚畫樹的啟發 黃冠閔
    79 重思音樂作品:音樂的質料、中介、與技術 楊建章
    97 森林與流域間的生命:團絡存有學初探 龔卓軍
    專題書評
    117 [...]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554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當事件發生時,人們判斷事件的性質,例如九一一事件、查理週刊事件等皆被視為是恐攻事件,二二八事件則屬於白色恐怖事件。在這樣的歸屬下,這些事件被排除在自然事件之外,它們被視為人為事件、因人的行動才會發生的事件。由於這些事件所造成的傷害,因為行動者對其行動有當承擔的責任,這些責任可能以轉變成對這些傷害的補償或者是對行動者的損害等形式出現。當事件發生、傷害造成時,如果要寬恕,那寬恕的對象究竟是什麼呢?是事件、傷害、還是行動者?另外,若要進行寬恕,誰又有資格來進行寬恕呢?是直接受到傷害的個人或團體、是受傷害個人所屬的親屬或團體、或是間接受到傷害的人或團體呢?依前所述的方式,「寬恕」概念似乎總是伴隨著傷害而出現,或者說,傷害是寬恕的必要條件。但傷害並非寬恕出現的充份條件,即並非在所有傷害出現的場合都會談到寬恕。那基於什麼,在傷害出現時,同時會伴隨著「寬恕」的出現呢?有人以為是基於愛,我們總是會因愛而免除他人對我們造成傷害而應負之補償責任或不使其因此受到損害。「我原諒你」,我們會這麼說。但基於愛是否寬恕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呢?也就是寬恕是否可以做為檢驗彼此之間究竟存在「愛」與否的標準呢?另外,當你傷害了我,我說「我愛你」和「我原諒你」又有什麼不同呢?還是,必須在「愛」上加上某些條件,例如「你下次不可以再犯了,否則我就不原諒你了」。將愛區分為無條件的和有條件的,並且將寬恕放在有條件的愛之下。但一旦我不再寬恕你,即我不再用有條件的方式愛你,那麼我是否也不再以無條件的方式愛你了呢?但上述的恐攻或恐怖事件,是否能以「愛」為基礎來談論「寬恕」仍是一個可疑的問題。若愛是能否寬恕的先決條件,那麼它們就可能與寬恕無關了。
本期的專題論文將從呂格爾的觀點提供一些可能的理論基礎,讀者們可以基於此而對上述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反思。本期的專題論文共有四篇,包括Guilhem Causse教授的 “Rituals and myths in Paul Ricœur’s Symbolism of Evil”、張名揚助理教授的〈呂格爾談寬恕、記憶與正義——對處境神學的啟迪〉、黃筱慧副教授的〈呂格爾的詩學敘事與寬『容』/『融』哲學研究〉及陳學毅副教授的〈呂格爾晚期思想中的記憶、歷史、遺忘與原諒之概念與其互相關聯〉。另外專題書評由黃筱慧副教授評論Guilhem Causse教授的Le geste du pardon(《寬恕的舉動》)一書。
本期尚收錄了七篇一般論文,分別是王尚文教授的〈音樂詮釋學:一個歷史與系統的探究〉、曾春海教授的〈先秦禮樂文明的人文精神〉、代玉民助理研究員的〈王畿與王艮心學之異的三個向度〉、傅錫洪副研究員的〈「嚴灘四句」本意考——兼談王陽明「本體工夫」的廣狹二義〉、潘斌教授的〈方苞的禮學思想及實踐探微〉、胡學源助理教授的〈康德為什麼反對對兇犯說謊?——基於康德法權論的考察〉及張澤洪教授的〈道教靈寶齋法的再考察〉。
感謝本期的專題主編黃筱慧教授的專題規劃與辛勞,以及所有發表論文的學者專家的精采思辨。期盼能在盛夏期間,為本刊讀者提供一豐富的理性饗宴。最後,對本期編輯對編輯工作的細心與耐心致上謝意。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