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602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自清末民初的西學東漸以來,儒學工作者開始嘗試使用「比較哲學」(comparative philosophy)的視域,使用西方哲學的問題意識來詮釋儒家經典,例如David Wong、安靖如(Stephen Angle)、安樂哲(Roger T. Ames)、李晨陽、黃勇等人,皆曾探討比較哲學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此外,當代新儒家如牟宗三等人亦透過康德、海德格等西方思想框架詮釋儒道哲學的深刻內涵,此皆屬跨越兩種文化體系或比較哲學的研究;特別是倫理的範疇,較能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相互對照彼此關注的道德與倫理的共同問題,此亦本專號「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的提出動機,希望能在比較哲學視域下,充分展現出儒家與道家倫理學的豐富思想底蘊,探索出前所未見的創新思維。本專題很榮幸邀請朱建民與李明書教授擔任主編,提出三篇專題論文與一篇專題書評,從比較哲學視域探討儒道兩家倫理學議題,以下即對各篇文章進行簡述。
第一篇是李明書與朱建民教授所撰〈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本文從教育基礎、教育方法與教育目標三方面,比較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Nel Noddings)的道德教育觀點;兩者都是從關係理解自我,由此引發從關係的學習而成聖的論述。第二篇是高柏園教授的〈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本文以對比研究法,探討儒家倫理學《孟子》三辨、《中庸》南北之強,說明儒家對萬物的態度並非以權力宰制的角度出發,而是以道德實踐的理想加以關懷,並就人類中心主義的異同,指出儒家倫理學的貢獻與限制。第三篇是朱光磊教授的〈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本文主張先秦「道家」以自由意識之心靈,成就其無先天價值立場的自然無為之學;「儒家」則以自由意識之心靈無待於先天稟賦之動物本性,進而有強調先天的孟子式成德之教,以及後天道德的荀子式成德之教,在自由意識的脈絡下,使孟、荀、儒、道可以在同一種普遍形式下獲得溝通。專題書評部分,由李明書撰寫〈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一文,藉由評述本書,以比較哲學方法反思古典儒家與美德倫理學的關係,進而彰顯美德倫理學所面臨的困境與儒家經典的精義;同時,亦探討了是否沒有西方倫理系統,就無法定位儒家倫理等重要的議題。
在一般論著部分,第一篇是王凱立的〈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本文透過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區分「表層」的容易見得的凡俗時間,以及與「裡層」的體驗交疊難辨的理想時間兩層次,進而主張朱子「斷—別—續」的時間對治模式,更易於警惕凡俗時間體驗的根深蒂固,並無間斷地存續明德的光明照見。第二篇是吳惠齡的〈《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本文通過「有」、「無」和「有名」、「無名」的重構,試圖解釋歷代對於《老子.第一章》出現不同詮釋的原因。第三篇是趙奇的〈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本文主張海德格的空間存有論,將空間置於前宇宙的存有論視域中,是對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有效解決,同時亦主張此觀點雖對解決柏拉圖空間疑難具可行性,但仍需對其限度加以理解。第四篇是鄺其立的〈〈禮運〉釋義——孔子三論禮之緣起〉,本文透過〈禮運〉首章論大同小康之變,孔子追溯禮的自然起源與其由簡入繁的演變,以及執禮之君能「中心無為」而實現大治等觀點分析孔子三論「禮之緣起」,說明〈禮運〉宗旨在用因循之道證成禮教的普遍效力與恒常意義。
第五篇是范雲飛的〈漢唐間隱逸思想的展開與遯、逃之辨〉,本文透過對《周易》〈遯〉卦的詮釋,特別是「遯、逃之辨」的議題,說明漢唐間〈遯〉卦詮釋的展開,顯示國家不斷壓縮隱逸空間、隱者不斷調適乃至自我限縮的過程。第六篇是陳媛與劉暢合著的〈栗谷《擊蒙要訣》的性質及思想史意義〉,本文解讀栗谷所編纂的《擊蒙要訣》內容,不僅繼承了朱子窮理與涵養並進的學問方法,同時亦繼承了朱子《小學》的內容架構,將窮理、成人之事、小子之事均輯入書中,為儒學人才的養成、學者自身的修養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第七篇是惠永照的〈源於道德品格的平靜:康德道德心理學的旨趣〉,本文從一種與生命力的釋放與提升結合在一起的快樂心境,詮釋康德道德哲學反對激情,倡導一種「道德上不動心」的態度,解讀源於道德品格的內在平靜的道德心理學。第八篇是鄧國軍的〈清華簡《子犯子餘》與戰國時期「中」觀念〉一文,本文分析清華簡《子犯子餘》所載「節中於天」表明時人關於「中」觀念的理解,已從對於「中」的持守轉向了對其背後天學依據的探求,同時亦分析戰國時期「中」觀念外在向度的開闢,使「中」成為一個扭結天、禮、聖人等中華傳統文化網路的核心概念。第九篇是魏亞飛的〈多瑪斯.阿奎那基督教信念合理化新探:再思「五路證明」有效性〉, 本文通過分析「五路證明」的前提和邏輯推理加强對證明本身的解讀,嘗試以此説明「五路證明」的有效性,推進對多瑪斯基督教信念合理化的理解。
本期編務工作能順利完成,在此向專題主編與諸位撰稿人、審查人致謝,同時,亦感謝編輯部同仁位的努力。也期待本專號主題「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能喚起學界注意,對當代儒家倫理的定位能有更多的省思與探討。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