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中世、近代的中國與東亞從表面平靜的封建天下,不經意地被捲入以世界為範圍的時代變局,不僅攪動原本的穩定結構,更帶來幾乎難以承受的衝撞。然而,回頭來看,這樣的交流或似應更好理解為全球化賽局的第一個部分,其間有得有失;直到現在,此一比賽似乎也還在熱鬧進行中。當然,如同我們知道的,這一場賽局的發動者為歐西諸國,而其中帶有普世性宗教情懷的傳教士則是此一浪潮第一批先鋒。他們以傳播福音的精神全心投入,奮力地理解與融入與其母國完全相異的語言、文化與社會,窮盡所學並配合當地民情,試圖將信仰的色彩暈染在最陌生的土地上。
這樣的努力雖然說不上完全成功,甚至也不見得所有人皆會同意於其附帶而來的效應,但通過越來越多學者的研究,我們肯定會驚訝發現,這些早期東來的傳教士,或者更好說是一群最卓越的學者、哲學家、科學家或藝術家,留下來的作品與走過的旅途,竟有如此深度及廣度,足以讓我們回頭過來研究他們的研究,好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
本期哲學與文化的專題就在對岸中山大學梅謙立教授的召集下,針對明清時期跨文化哲學交流作了精彩的拓深,其中尤以由中國與日本的人物與文本為背景,其中包括6篇專題論文、1篇專題書評,我們很榮幸將此一重要的思想主題推薦給讀者。以下是以主要作者及其作品管窺。
第一篇論文為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廖欽彬副教授所著之〈亞里斯多德《靈魂論》在日本——戈麥斯與出隆的靈魂觀〉。文中作者細緻地分析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論思想在日本社會流布的過程及其演變,其中有理性、神學與時代性的辯證,為文可觀。第二篇論文則本期主編Thierry Meynard(梅謙立)教授,所著之“Overlooked Connection Between Two Jesuit Treatises on the Soul in Japan and China: Gómez’s Short Compendium (1593) and Aleni’s Xingxue Cushu (c.1640)”(兩部耶穌會靈魂論著作之間的被忽略的關係:戈麥斯的《耶穌會日本神學院講義要綱》與艾儒略的《性學觕述》)。文中作者揭示了在日本傳教的戈麥斯(Pedro Gómez)與在中國的艾儒略(Giulio Aleni),二者的主要作品之具有為人忽略的密切關係,作者一方面主張二者可追溯至共通的哲學源頭,另一方面也揭示了16、17世紀日本與中國傳教士的內在互動。
第三篇論文為南開大學哲學院張逸婧副教授所撰〈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對「自立體」概念的翻譯和闡釋〉一文,作者對早期傳教士在翻譯哲學名詞,特別是利瑪竇對自立體一詞的譯介有湛深的研究,從最初希臘原文到中文運用娓娓道來,從中亦可洞見中西文化差異及其適應。第四篇論文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林月惠所著〈靈魂(anima)與靈性:艾儒略《性學觕述》與宋明理學的相遇〉,類同第二篇論文,本文以艾儒略《性學觕述》為其文本,作者主張,艾儒略以宋明理學之心性論來詮釋靈魂之義,對比於利瑪竇之進路,更顯「對位」。
第五篇論文為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林熙強所撰〈高一志《寰宇始末》與《神鬼正紀》中的西方靈魂論〉,作者稱許義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翻譯之事功,不僅涵蓋了哲學與神學,從時間、無限、超驗、形上等視角全面地解釋人的靈魂,及其在自然與超自然的定位。最後一篇論文為揚州大學哲學系講師黃志鵬所著之〈星湖學派對西方靈魂論的接受與拒斥:以《西學辨》和《上宰相書》為中心的考察〉,作者對題名二文本的掌握,有助於吾人對哲學上的重要觀念在東亞的傳播。而本期的專題書評則由徐光台教授推介韓琦所著,《通天之學——耶穌會士和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一書,文中徐教授對明末清初中西兩種「通天之學」的遭遇與糾結多有申論,有理有據。
除了專題外,本期月刊還精選了三篇卓越論文及二篇書評,分別是李建會教授所著之〈柏格森VS愛因斯坦:哲學家和物理學家的世紀之辯及其影響研究〉;二位來自韓國的教授Seokmin Yoon(尹錫珉)及Kwang-ho Joo(朱光鎬)合著之“The Problem of Irrational Humans in a Rational Cosmos in Cheng Yi’s Philosophy”(論程頤哲學合理的世界與不合理的人間的問題);廖詩文教授所著之〈數位人文視野下的天主教文學與翻譯:張秀亞譯作的文本探勘分析〉。以及最後由陳永寶教授推介的François Jullien所著之《聖人無意》(Un sage est sans idée ou l’autre de la philosophie)中譯本,及剛祥雲博士介紹的王燚著,《西周禮樂美學考論》一書。在這歲末年終之際,我們一併將此上述佳構推薦給讀者諸君,也預備好心情送走這無論如何皆會被世人記住的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