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9期 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1 導言:多元維度的諮商輔導專題 黎建球、蘇嫈雰
    5 哲學諮商中靈性議題與對話結構 黎建球
    25 伊比鳩魯情緒自然觀的一個現代討論 劉希文
    41 赫舍爾論悲切:先知對動盪時代的靈性回應 鄧元尉
    61 多元維度的生命詮釋與再詮釋:以呂格爾的敘事理論探討基督宗教諮商輔導方法 張名揚
    專題書評
    79 書評:尤煌傑(主編),《哲學實踐與生命顯揚》 陳靜姿
    一般論著
    85 智的直覺與如相——牟宗三哲學思想論綱 余群
    99 姚際恆對新《春秋》學的繼承與發展——以其對朱子《春秋》說理論困境的解決為中心 [...]

  • 608期 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1 導言:儒家哲學的宗教向度專題 傅佩榮、李賢中
    3 論孔孟天命之可知與不可知 傅佩榮
    19 從荀子之「不能」論其順應之道 李賢中
    37 根源與轉化:董仲舒天論與政治、倫理規範性中的身體向度 林明照
    55 《論語》中的「禱」——德福與信仰的關係問題 許詠晴
    專題書評
    71 書評:Brown, J.R., & McLeod, A. Transcendence and Non-Naturalism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饒忠恕
    一般論著
    77 [...]

  • 607期 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1 導言: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專題 林慶華、張秋梅
    3 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 林慶華
    19 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 張秋梅
    39 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 曾靜明
    57 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 冉林
    專題書評
    73 書評:詹尼弗.赫特,《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 張秋梅
    79 書評:劉國鵬,《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 郭建斌
    一般論著
    83 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 [...]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562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清華簡自2008年7月收藏並於2009年召開學術鑒定會議以來,得到海內外學者廣泛關注,這批材料以經史類文獻為主,內容豐富多樣,涵蓋傳統所謂五經的範疇;學術界分別從古文字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元面向,對此新材料展開熱烈討論,對探索西周歷史文化有深遠意義。
本專號很榮幸由清華大學歷史系/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廖名春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以清華簡為素材,以政治思想史為研究主軸,提供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饗宴讀者。相較於過去限於史料稀缺,《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僅能運用《左傳》、《國語》和《論語》等少數典籍,以春秋戰國代為探討起點;本期主題清華簡則超過此限制,提供過去在《尚書》和金文資料以外,最為可信的西周時期的史料,為儒家政治思想的源流提供一可靠的研究基礎。本專號經審查後,共收錄五篇期刊論文與兩篇專題書評,各篇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篇為廖名春教授撰〈《尚書》名義與清華簡「《書》」類文獻〉,本文指出先秦所謂「《書》」,不但包括今文《尚書》二十九篇,也包括屬於「百篇」的逸《書》,以及今本《逸周書》。而清華簡中《尹至》、《封許之命》、《四告》、《保訓》和《耆夜》等篇既不在《逸周書》篇目中,又不見於逸《書》,更不屬於今文《尚書》,故結論中僅以「類『《書》』文獻」定位之。第二篇為李銳教授的〈從近出《尚書》類文獻論孔子刪《書》〉,本文運用近年所出竹簡《尚書》類文獻,討論孔子刪《書》的問題,並從《尚書序》檢視其編選原則,說明為何某些《尚書》類文獻為何沒有進入百篇《尚書》;同時,亦指出《尚書序》與百篇《尚書》的編者可能與孟荀弟子後學並無關聯。第三篇孫飛燕教授所撰〈論清華簡《厚父》的政治思想及文本性質〉,本文析論清華簡《厚父》的政治思想,判斷其中要求君主重視祭祀、百姓、道德和典刑以保有天命的觀念,與《尚書》的《康誥》、《君奭》、《酒誥》 思想非常接近,故判定其應屬於《尚書》的《周書》類文獻。第四篇為黃甜甜教授所著〈清華簡所見西周「德」觀念發微〉,文中運用《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和《攝命》等篇有關「德」的文獻,指出西周中晚期不同語境下「德」與「法」的內涵,和周人的政治主張。第五篇為郭梨華教授所撰〈清華簡(陸)鄭國三篇簡文的政治思想〉,本文藉由清華簡中〈鄭文公問太伯〉(甲本、乙本)、〈鄭武夫人規孺子〉、〈子產〉等篇,探討中國哲學史研究一向較少的有關鄭國的記載,並指出其中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重要的為政思想。
在專題書評部分,第一篇是由夏虞南先生根據荷蘭博睿(BRILL)出版社出版的Origins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Studi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Thought of the Shangshu(中國政治哲學的起源:〈尚書〉編纂及其思想研究)一書撰寫的書評,此書由14篇文章及主編柯馬丁(Martin Kern)和麥笛(Dirk Meyer)所共同撰寫的〈序言〉組成。本文除針對各章內容進行簡述外,並從「形式批評考證法」與「書類文獻的制作、流傳和再創造」兩方面對此書進行評述。既指出多位撰稿人運用的形式考證法,側重對文本形式特徵的分析;同時,也注重從知識史視角強調了「書」類文獻所體現的知識傳播,展示了王官之學在楚地「漸出」的傳播形態。最後總結出西方漢學家援引西方古典學理論與方法來解讀中華文明,仍有其合理性和可參考的重要價值。第二篇書評為吳寶麟研究員所撰〈玄:道與一的開口——《根源、制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書評〉,本文針對王中江教授的《根源、制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一書提出評論;本書結合傳世與出土道家和黃老文獻,論述《老子》中具根源的「道」如何轉化為黃老哲學的「一」與建制性的「法」;作者依全書章節內容依序呈現各章重點與對各章的補充性觀點,內容詳實、論述清晰,能充分反映該書內涵。
一般論著共有四篇,第一篇是張清江的〈鬼神何以「體物而不可遺」?——以朱熹的詮釋為中心〉,本文析論朱熹如何淡化鬼神的主體性,祛除鬼神的神秘色彩,建構理學宇宙觀,進而消解其作為佛教因果輪回的主體性特徵。第二篇是朱會暉與劉夢瑤著〈如何理解知性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康得美學關鍵問題新釋〉,本文詳述知性的複雜審美作用,表明康得既充分論證了審美自律、美對於知識的獨立性,又揭示了知性及其概念的自由活動在審美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篇為陳群志所撰〈神操概念的古代起源與當代轉化——以阿道的修身哲學為中心的詮釋〉,本文從歷史淵源、概念內涵、修身實踐、中西會通四個角度分別考察了「神操∕精神操存」概念的古代起源與當代轉化,指出阿道是在不同於宗教的意義上詮釋「精神操存」的生活方式。第四篇是樊黎〈論柏拉圖傳統中的「與神相似」觀念〉,本文通過比較柏拉圖主義傳統與其他古代哲學傳統對人的目的的不同表述,檢討普羅提諾對「與神相似」的解釋,說明柏拉圖的逃離此世的意涵並非由實踐轉向沉思,而是廢黜人類生活的自然根基,轉而按照彼岸的價值安排生活秩序。書評部分則是由顧柔評論Stephen Mark Heim(斯蒂芬.馬克.海姆)所著Crucified Wisdom: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Christ and the Bodhisattva(十架智慧:關於基督與菩薩的神學反思)一書。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說明「比較神學」(comparative theology)近期發展與趨勢,其次說明Heim在此領域研究的重要性,說明其如何通過吸取大乘佛教的神哲學資源進行基督教神學反思。在第二部分,則依原著次序討論佛耶兩教所提供的救贖路徑(path)的差異和佛耶交談的基礎、《入菩提行論》共十品的主要思想,以及基於《入菩提行論》所作的神學反思;全文忠實呈現原著風貌,處處顯透本書精采之處。
回顧本期內容,在專號「清華簡與先秦政治哲學研究」部分共收錄相關論文五篇與書評兩篇,為儒家政治思想源流的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一般論著,則收錄四篇哲學專論與一篇書評,範圍涵蓋宗教、哲學與美學,包含「鬼神、神操、與神相似」等主題,以及比較宗教學的探討,全書成果豐碩。在本刊末尾,非常感謝專題主編、學界專家協助撰稿、審查與各項出刊工作,也感謝編輯部同仁努力準時出刊,以本期精采引人入勝的內容豐富了讀者的心靈。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