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373期 編後語

主編 尤煌傑 
根據傳統士林哲學對於「哲學」一詞的定義,把它界說為根據人類理性的自然原理窮究諸事萬物的最後原因與原理的科學。至於對「人」的研究,則將他歸屬於形上學的特殊部門,也就是把人當作一個特殊的存有類別來研究,這門特殊類別的研究也就是「人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在英文的man這個字來自梵文的manu,意即思想。在希臘文的「人」字anthropos帶有「從下往上看」的意思。所以這兩種字源上的意思結合在一起,「人」就變成了一個「引頸企盼的思維者」。人究竟為何思索?人究竟盼什麼?這一直是千古以來的哲學問題,古人很明確地認為人當往上看,看得越高,境界也越高;但是近人開始有人懷疑往上看會有什麼意義,要人多看看自己所立足的地上。是不是古人認為人的根源在一個比現在立足的世界更高的超越界,所以人必須往上看,找尋一個回歸之路?(例如柏拉圖(Plato)、奧斯定(Augustine)的形上學思想可為這一方面的代表)那麼近人是否因為認為人的根源就在當前所立足的世界之上,所以應當看著我們的地上,向我們的大地效忠?(例如尼采(Nietzsche)所代表的思想)由於問題的解答並不是那麼直接而明顯,沒有人可以一眼看穿究竟,所以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其實就算人的根源就在我們當前所立足的地面上,這個根源也不會是在我們的腳尖之前的,我們還是得升高我們的觀察角度才能看得遠。再者,往上看的意思未必是物理空間的向上仰視,這也可以是一個類比的說法。就如同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被後人命名為meta-physics,meta原來僅指「在後」的意思,但是也因為它有「在上」或「超越」的意思,所以這個名詞一直被沿用至今。因此,在今天來看,不管人的根源被界說為在超越之天,或滾滾黃塵之地,我們都是需要引頸企盼,才能遠眺前方或上方,去看見人的意義與目的,好作為安身立命的根基。這種想法更加凸顯當代哲學對於「人」的課題越來越重視的傾向。但是人不是一個孤立的存有者,人是一個生存於世界的存有者,所以人與世界的關係才是了解人的意義與價值的重心。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