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86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5 - 2010

主編 尤煌傑

中國傳統思想一向是儒道互補,儒家積極進取,以淑世的態度來處理家國天下事。然而人世間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雖有匡濟天下之雄心壯志,未必有機運得以一展長才。古今中外有多少人沉淪於功名利祿之爭逐而無法自拔?正如老子所謂「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有爭逐必有得失,有得失必有傷神損性之情況。能在名利爭逐的過程當中無往而不利者,猶如鳳毛麟角,萬中不及一。是故,如何在這殘酷事實當中安身立命?道家思想提供了一劑清涼妙藥,那就是任運自然,清靜無為,清心寡欲。老莊的道家思想可以說是提供了精神自由解放的良方,讓儒家的繁文縟節得以暫時解脫。莊子的思想可以說是更進一步發揮了老子思想的基本觀念,從而把精神解放的層次提升到審美的境界。庖丁解牛、梓慶削木為鐻、宋元君將畫圖等寓言故事反映的正是「心齋」、「坐忘」功夫的展現。莊子思想的淡薄名利,以至於忘生忘死,顛覆世俗一元價值的偏執,令人讀來拍案叫絕,也可說是解放一切心靈枷鎖的解方。在這世局動盪的環境,時當炎炎盛暑,展卷共賞莊子曠世奇文,必當能得心靈消暑良方。

本期專題特邀請東吳大學哲學系葉海煙教授主編「莊子哲學專題」,共提出五篇專題論文:赤塚忠(前東京大學人文學研究科教授)著,佐藤將之(台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洪嘉琳(台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生)譯:〈《莊子》中的《管子》心術系統學說〉;劉笑敢(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莊子〈齊物論〉的命題解析與理論架構〉;林文琪(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莊子》有關技術現象的人文主義關懷——通過技術操作的自我教養〉;葉海煙(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道家的環境素養論與休閒美學觀——以莊子的觀點為例〉。專題書評有兩篇:馬耘(台灣大學哲學博士):〈書評: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林淑文(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書評:杜保瑞:《莊周夢蝶》〉。

本期一般論著有四篇:潘小慧(輔仁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多瑪斯論習慣之本性〉;吳文新(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哲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王豐年(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學報》編輯部副教授):〈論生態倫理學中的人性問題〉;王妙純(虎尾科技大學共同科國文組專任副教授):〈《世說新語‧傷逝篇》的悲傷容顏〉;王岫林(中山大學中文博士):〈理想而殘缺的女性形象——談《鯤島逸史》中女性形象之塑造〉。

謹祝讀者諸君展卷愉快,暑期神形康泰。

八月號專題預告

中國哲學氣論專題

在中國哲學基本概念中,以「氣」為中心課題作探究,具深邃的問題意識。我們可以從甲骨文、金文的發掘資料為基礎,再至先秦典籍與諸子百家論「氣」;漢代的「氣」論思想則更加豐富,從氣化宇宙觀,氣化人生觀乃及於自然形態的氣概念;魏晉至隋唐,神秘色彩的道教,「氣」所具有的哲學與方技的兩重性;宋、明、清哲學中對「氣」所建構的龐大體系等;在在地顯示「氣」範疇是值得研究的主題。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