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黃信二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清華簡自2008年7月收藏並於2009年召開學術鑒定會議以來,得到海內外學者廣泛關注,這批材料以經史類文獻為主,內容豐富多樣,涵蓋傳統所謂五經的範疇;學術界分別從古文字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元面向,對此新材料展開熱烈討論,對探索西周歷史文化有深遠意義。
本專號很榮幸由清華大學歷史系/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廖名春教授擔任專題主編,以清華簡為素材,以政治思想史為研究主軸,提供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饗宴讀者。相較於過去限於史料稀缺,《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僅能運用《左傳》、《國語》和《論語》等少數典籍,以春秋戰國代為探討起點;本期主題清華簡則超過此限制,提供過去在《尚書》和金文資料以外,最為可信的西周時期的史料,為儒家政治思想的源流提供一可靠的研究基礎。本專號經審查後,共收錄五篇期刊論文與兩篇專題書評,各篇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篇為廖名春教授撰〈《尚書》名義與清華簡「《書》」類文獻〉,本文指出先秦所謂「《書》」,不但包括今文《尚書》二十九篇,也包括屬於「百篇」的逸《書》,以及今本《逸周書》。而清華簡中《尹至》、《封許之命》、《四告》、《保訓》和《耆夜》等篇既不在《逸周書》篇目中,又不見於逸《書》,更不屬於今文《尚書》,故結論中僅以「類『《書》』文獻」定位之。第二篇為李銳教授的〈從近出《尚書》類文獻論孔子刪《書》〉,本文運用近年所出竹簡《尚書》類文獻,討論孔子刪《書》的問題,並從《尚書序》檢視其編選原則,說明為何某些《尚書》類文獻為何沒有進入百篇《尚書》;同時,亦指出《尚書序》與百篇《尚書》的編者可能與孟荀弟子後學並無關聯。第三篇孫飛燕教授所撰〈論清華簡《厚父》的政治思想及文本性質〉,本文析論清華簡《厚父》的政治思想,判斷其中要求君主重視祭祀、百姓、道德和典刑以保有天命的觀念,與《尚書》的《康誥》、《君奭》、《酒誥》 思想非常接近,故判定其應屬於《尚書》的《周書》類文獻。第四篇為黃甜甜教授所著〈清華簡所見西周「德」觀念發微〉,文中運用《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和《攝命》等篇有關「德」的文獻,指出西周中晚期不同語境下「德」與「法」的內涵,和周人的政治主張。第五篇為郭梨華教授所撰〈清華簡(陸)鄭國三篇簡文的政治思想〉,本文藉由清華簡中〈鄭文公問太伯〉(甲本、乙本)、〈鄭武夫人規孺子〉、〈子產〉等篇,探討中國哲學史研究一向較少的有關鄭國的記載,並指出其中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重要的為政思想。
在專題書評部分,第一篇是由夏虞南先生根據荷蘭博睿(BRILL)出版社出版的Origins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Studi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Thought of the Shangshu(中國政治哲學的起源:〈尚書〉編纂及其思想研究)一書撰寫的書評,此書由14篇文章及主編柯馬丁(Martin Kern)和麥笛(Dirk Meyer)所共同撰寫的〈序言〉組成。本文除針對各章內容進行簡述外,並從「形式批評考證法」與「書類文獻的制作、流傳和再創造」兩方面對此書進行評述。既指出多位撰稿人運用的形式考證法,側重對文本形式特徵的分析;同時,也注重從知識史視角強調了「書」類文獻所體現的知識傳播,展示了王官之學在楚地「漸出」的傳播形態。最後總結出西方漢學家援引西方古典學理論與方法來解讀中華文明,仍有其合理性和可參考的重要價值。第二篇書評為吳寶麟研究員所撰〈玄:道與一的開口——《根源、制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書評〉,本文針對王中江教授的《根源、制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一書提出評論;本書結合傳世與出土道家和黃老文獻,論述《老子》中具根源的「道」如何轉化為黃老哲學的「一」與建制性的「法」;作者依全書章節內容依序呈現各章重點與對各章的補充性觀點,內容詳實、論述清晰,能充分反映該書內涵。
一般論著共有四篇,第一篇是張清江的〈鬼神何以「體物而不可遺」?——以朱熹的詮釋為中心〉,本文析論朱熹如何淡化鬼神的主體性,祛除鬼神的神秘色彩,建構理學宇宙觀,進而消解其作為佛教因果輪回的主體性特徵。第二篇是朱會暉與劉夢瑤著〈如何理解知性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康得美學關鍵問題新釋〉,本文詳述知性的複雜審美作用,表明康得既充分論證了審美自律、美對於知識的獨立性,又揭示了知性及其概念的自由活動在審美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篇為陳群志所撰〈神操概念的古代起源與當代轉化——以阿道的修身哲學為中心的詮釋〉,本文從歷史淵源、概念內涵、修身實踐、中西會通四個角度分別考察了「神操∕精神操存」概念的古代起源與當代轉化,指出阿道是在不同於宗教的意義上詮釋「精神操存」的生活方式。第四篇是樊黎〈論柏拉圖傳統中的「與神相似」觀念〉,本文通過比較柏拉圖主義傳統與其他古代哲學傳統對人的目的的不同表述,檢討普羅提諾對「與神相似」的解釋,說明柏拉圖的逃離此世的意涵並非由實踐轉向沉思,而是廢黜人類生活的自然根基,轉而按照彼岸的價值安排生活秩序。書評部分則是由顧柔評論Stephen Mark Heim(斯蒂芬.馬克.海姆)所著Crucified Wisdom: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n Christ and the Bodhisattva(十架智慧:關於基督與菩薩的神學反思)一書。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說明「比較神學」(comparative theology)近期發展與趨勢,其次說明Heim在此領域研究的重要性,說明其如何通過吸取大乘佛教的神哲學資源進行基督教神學反思。在第二部分,則依原著次序討論佛耶兩教所提供的救贖路徑(path)的差異和佛耶交談的基礎、《入菩提行論》共十品的主要思想,以及基於《入菩提行論》所作的神學反思;全文忠實呈現原著風貌,處處顯透本書精采之處。
回顧本期內容,在專號「清華簡與先秦政治哲學研究」部分共收錄相關論文五篇與書評兩篇,為儒家政治思想源流的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一般論著,則收錄四篇哲學專論與一篇書評,範圍涵蓋宗教、哲學與美學,包含「鬼神、神操、與神相似」等主題,以及比較宗教學的探討,全書成果豐碩。在本刊末尾,非常感謝專題主編、學界專家協助撰稿、審查與各項出刊工作,也感謝編輯部同仁努力準時出刊,以本期精采引人入勝的內容豐富了讀者的心靈。
Archive for 四月, 2021
於 2021 - 四月 - 10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