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十二月, 2012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2 - 十二月 - 31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對絕大多數人言,「死亡」是一個敏感、事關重大且遲早必然要面對的議題:其敏感在於人常避之唯恐不及,更何況研究;說其意義重大,在於其關涉的不是「什麼」而是「為什麼」的問題;說其必然要面對,則是我們都共同認知到,關於死亡「這件事」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然則死亡之為一事,倒不盡然是負面的,通過某些死亡,人會重拾仍然活著的意識、通過某些死亡,人們懂得憐憫、懂得珍惜,也從中認知到存有的有限性。甚至,有時通過死亡,更意味了苦難的結束與正義的彰顯。從這裡看來,死亡在必然性與受苦性之餘甚至得到了恩典意味的結論,讓我們由衷感謝生命有其結束的一天。
儘管如此,我們對於死亡的焦慮並不會因為理性的體證而有所遲疑,自我保存的本能讓人們儘其可能的想維持生命的續存,這樣的企圖絕不能說是錯誤;反之,我們對虛擲或放棄生命持反對態度倒是有志一同,我們基本上共同認知到活著本身—而不是死亡—承載最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此交錯複雜的面向之中,如何找到最適合的切入與正確理解或許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古人言「死生亦大矣」,怎麼看都不像是空談。
本期專題「死亡焦慮的諮商輔導」,正是這樣一個有意義與值得深入討論的主題。由黎建球教授與蘇嫈雰助理研究員共同主編,其根本立場是站在心靈與信仰的諮商來詮釋生命的議題。專題論文乃是由相同主題之研討會論文擇其優選與修改而得,共收錄四篇論文與二篇書評。
首先為黎建球教授撰〈現代人的死亡焦慮〉一文,文中卓有見地的闡明死亡焦慮本身即蘊含人們對自身處境的意義探問,黎教授在文中嘗試提出積極的觀察,藉以提供人們面對死亡焦慮時的借鏡。第二篇論文為已故教授余德慧老師(原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的論文,〈轉向臨終主體的樣態──臨終啟悟的可能〉,文中透顯出對死亡問題的「轉向」意識的重要性,文中認為體認誤區與幻見的存在,是獲得臨終啟悟的可能契機。第三篇論文為輔大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李政達的研究論文,其以〈跨越死亡的新生──由聖多瑪斯神學人類學觀點論聖洗對人性的改變〉為文討論聖洗聖事的意義問題,主張聖洗聖事猶如與基督之死結合,使人獲得有別於以往的生命。第四篇論文收錄了輔大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蘇嫈雰所撰之〈息與在:先秦儒家「祀」的人文療癒向度〉,此文以送終者與臨終者作為探討對象,期能使人重新思考死亡的意涵並緩解生存的焦慮。
二篇書評則為高毓智所評述凱思林.辛著,彭榮邦、廖婉如譯《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與戴宇光評谷倫神父著,鄭玉英譯《生命終點的盼望:生命與死亡的藝術》一書。
除了專題論文外,本期月刊也收錄了四篇卓越的論文,分別為陸軍軍官學校助理教授尤淑如所著〈從四聖諦探討佛教哲學諮商之死亡議題的因應〉、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楊婉儀所著論文〈孤獨與他人〉、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陳幼慧所著之〈「主體性」與「互為主體性」〉,以及最後由中國大陸學者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講師顧麗玲所著之〈柏拉圖的虔敬神學〉等等。
本期專題論文在針對關於死亡的諮商輔導議題上進行了深刻的研究,十分難能可貴;而在一般論著中則是論題多元、內容豐富,不僅讓志在研究的學者找到有益的相關資料,更適合博覽深思的讀者細細品味。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