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二月 28th, 2012

由 phyTest001 發布 於 2012 - 二月 - 28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科技為人們生活解決了許許多多問題的同時,對於人們原有倫理生活的挑戰也隨之出現。原子彈的發明為二次世界大戰劃下了句號,但同時也帶來限制核武的重大議題。網路的發達使得遙遠人們的交往,不再受時空限制,卻也使得原本密切的人際關係變得疏遠,家中的成員可以待在同一屋內而互不交談,除非透過網路。這種種的改變說明了知識對人類的影響,這些影響有好有壞,這也造成了知識的評價問題。一直以來這些評價總是從倫理學的向度來進行。人們不停地提問,如果網路發達會造成人們的疏離或者讓隱私權受到威脅,那這種知識還是好的知識嗎?在法律上,執法人員不依程序取得的證據,在法庭上會失去它的效力。失效的原因並非只在於它有沒有指出事實,程序正義的原則也是決定的重要因素。這種種情形都說明了存在於知識與倫理間的張力,知識發展最終似乎都受到倫理問題的評價,而倫理關係在知識發展中也逐漸被改變。
考察其原因,或許是知識論和倫理學所關注問題的差異所造成。知識論關心的是知識本質的問題,什麼是真知識?這個問題具體的表現為與事實、信念及檢驗相關的問題。倫理學關注的卻是人的行為的問題,它是否可以帶領我們走向幸福、是否來自善良的意志、是否是自由決定的結果等。這兩者關心的問題十分不同,也產生了究竟是理智指導意志或意志引領理智的相關問題。回到人的本質來檢視這個問題,或許是建立它們兩者關係的一條可行道路。德性理論不僅可以提供倫理學的一個依據,現在也試圖提供知識論的一個依據。這使得知識論不僅關注知識的本質問題,也關注它的評價問題。重要的是,這個評價回到了知識者本身的質素。這使得知識和倫理問題的哲學研究有了共同的基礎,期盼在此基礎上能為消除它們之間的緊張關係。
本期「德性理論與中國哲學專題」邀請華梵大學朱建民與東吳大學米建國兩位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共邀集了五篇由國內外學者撰寫之專題論文兩篇專題書評。專題論文如下:Ernest Sosa (Board of Governor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Rutgers University): “Skepticism and Virtue Epistemology”;米建國(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什麼是德性知識論?知識的本質與價值〉;Stephen C. Angle (Wesleyan University,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Why Confucians Must be Social Critics: The Problem of Women’s Oppression”;沈享民(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再探訪朱熹格物致知論──並從德性知識論的角度略論其可能性與限制〉;黃勇(美國賓州庫茲城大學教授):〈在事實知識與技藝知識之外:信念─欲望何以不是怪物?〉。專題書評如下:莊錦章(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書評:Stephen C. Angle’s 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米建國(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書評:Duncan Pritchard,Knowledge (《知識》)〉。
本期一般論著有:曾振宇(山東大學教授):〈天經地義:儒家「孝」道存在正當性的三次哲學論證〉;書評有:吳忠偉(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書評: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起信論》思維模式生成演進史的構擬與反思〉。
本期彙集的專題論文可說是一系列學術活動的成果,其形成的背後存在著一個堅實的研究團隊。在共同的學術目標下,這個團隊跨越了校界、國界,以德性知識論為主題進行了哲學對話。本刋欣見如斯的學術團體活動,也為能成為記錄他們成果的園地感到榮幸,最重要的是,能與所有讀者共同分享這些甜美果實。期盼在未來,更多類似團體的研究成果能持續在本刋發表。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