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十月 25th, 2010

由 admin 發布 於 2010 - 十月 - 25

主編 尤煌傑
在西洋哲學的發展史上,自希臘時代即有語言和實在界之問題出現。當赫拉克利圖斯(Heraclitus)提出Logos(道,言說)的概念時,語言和實在界是無從分辨的,語言和形上學的存有原理是合而為一的。而另一位希臘哲學大師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主張一即存有,更加強化語言和實在界的統一。而至亞里斯多德邏輯學出現,對於語詞、命題、論證等,透過語言形式表達邏輯推演形式的關係做了更有系統的發展。Logos觀念在結合了基督信仰之後,成為解釋三位一體思想的重要關鍵。到了中世紀初期,因為波斐留斯(Porphyrius)對亞里斯多德之範疇論導引(Eisagoge)的討論,爭論普遍觀念究竟是名詞還是實際存有者,引發中世紀共相之爭。近代哲學之經驗主義則是延續中世紀唯名論之遺緒,從經驗法則推翻有關實體界之觀念。當代哲學對於語言哲學的問題探討更是排山倒海,維根斯坦(Wittgenstein)對於語言哲學的貢獻自是不在話下,因為語言哲學問題而引發的後設哲學問題,更是對於傳統形上學的基礎提出強烈的質疑,其對倫理學的探討也因語言分析而呈現出新的討論型態。而海德格(Heidegger)對於詮釋學的發展,又使有關語言問題的研究另闢蹊徑。總之,在西洋哲學的傳統中,語言和世界實在性的關係始終密切糾結在一起。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