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Archive for 十月 21st, 2010

由 admin 發布 於 2010 - 十月 - 21

主編 尤煌傑 
在中國傳統典籍當中,《易經》經常被視為卜筮之書的刻板印象,因而得不到應有的注意與重視,它的特質似乎與標榜科技的廿一世紀不相吻合。不過,即使從卜筮之書的角度來看,它仍然有其貼近人文精神的面向,而絕不是訴諸神怪的靈異之書。古人運用「易」來卜筮,必定是面對慎重的大事必須有所決斷之際,即所謂「卜以決疑」。而它據以決疑的理論基礎在於它是一套兼備「天、地、人」的宇宙思想,也就是無論是超越界的天道,自然界的地道,或人文世界的人道,它們都是源自「一陰一陽之道」演化而來的,它同時融合了對事實的解釋與對價值的評判。因此,可以圓融地引用天道變化的原理來詮釋人文世界的價值觀,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乾卦‧文言傳〉)。但是面對典禮般莊重的卜筮儀式,它可是不能如同科學實驗般的一再機械式地重複操作。例如,「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蒙卦‧彖傳》)所謂「瀆」即是源自對於卜筮結果的輕浮態度,或卜筮者的自我中心思想所致。

文章類別: 編後語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