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365期 編後語

Posted by admin On 十月 - 21 - 2010

主編 尤煌傑 

在中國傳統典籍當中,《易經》經常被視為卜筮之書的刻板印象,因而得不到應有的注意與重視,它的特質似乎與標榜科技的廿一世紀不相吻合。不過,即使從卜筮之書的角度來看,它仍然有其貼近人文精神的面向,而絕不是訴諸神怪的靈異之書。古人運用「易」來卜筮,必定是面對慎重的大事必須有所決斷之際,即所謂「卜以決疑」。而它據以決疑的理論基礎在於它是一套兼備「天、地、人」的宇宙思想,也就是無論是超越界的天道,自然界的地道,或人文世界的人道,它們都是源自「一陰一陽之道」演化而來的,它同時融合了對事實的解釋與對價值的評判。因此,可以圓融地引用天道變化的原理來詮釋人文世界的價值觀,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乾卦‧文言傳〉)。但是面對典禮般莊重的卜筮儀式,它可是不能如同科學實驗般的一再機械式地重複操作。例如,「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蒙卦‧彖傳》)所謂「瀆」即是源自對於卜筮結果的輕浮態度,或卜筮者的自我中心思想所致。

在《易經》思想的運用,傳統上有四種:「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繫辭上傳‧第九章》)。易經思想除了源自卜筮的用途之外,它的理論成為中國形上學思想的一種典型,特別是形成一種動態的宇宙觀,對於「時」與「變」的把握特別著重。在《易經》思想中也提出了許多可作為處世哲學的良好依據,例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繫辭上傳‧第六章》)等等。演繹易經卦爻變化的陰陽原理,在數學上就是二進位制的基礎運用,這也是對於後來西方哲人影響的關鍵處,例如萊布尼茲的科學哲學與布爾的數學邏輯思想,均受其影響至深。總之,《易經》在中國傳統思想上被視為如同中國人的聖經般的地位,在科學思想的面向上,也受到西方思想家們高度的肯定與重視,我們實在沒有理由隨便地棄之如敝屣。我們在參與全球化的風潮中,返回自我文化的根源也是找出重新出發的立足點。思慮及此,可以理解在現代中西文明思潮相互衝擊之下,易經思想仍有其不可磨滅的意義與價值。

本期「易經哲學專題」特別邀請治易學頗富聲名的曾春海教授擔任專題主編工作。在本期中為讀者們準備了九篇專題論文與四篇書評:史善剛(洛陽大學易學研究所教授):〈數字易卦的演變與發展〉,廖名春(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及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二二相耦,相反為義——《周易》卦義新論〉,趙雅博(政治大學退休教授):〈從乾坤兩卦看易經與易傳的關係〉,楊慶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論《易傳》詮經的向度〉,趙中偉(輔仁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形而上者謂之道──《易傳》之「道」的本體詮釋與創造詮釋〉,鄭萬耕(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試論《太玄》對《易傳》辯證思維的發展〉,杜保瑞(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曾春海(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顧憲成、高攀龍易學中的天人合德論〉,余敦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乾卦決策管理學解讀〉。四篇書評為:曾春海(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書評: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第六章〈朱熹的易學〉〉,杜保瑞(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書評: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彭文興(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書評: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孫劍秋(台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書評:高懷民《邵子先天易哲學》〉

這是內容兼具廣度與深度的知識饗宴,敬請讀者們盡情飽覽各方專家們對於易學的研究精華。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