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在西方的美學傳統中,從起初的美學探討開始,多是集中在對於「美」的性質的追尋之上,因此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們對於「美」的屬性,多半圍繞在美是具有比例的、和諧的……等等討論。這些屬性必須有一個更根本的基礎,那就是源自理性的思辨。例如:比例的呈現,古希臘人極度推崇黃金比,處處都在追尋黃金比,這個黃金比是人為刻意以幾何學的方式計算出來的;至於和諧的觀念也和畢達哥拉斯的絃長比例關係的計算有關。這些計算都和強大的「理性」觀念有密切關係。「美」的對立面「醜」,意味著「美」的失敗,應予以排除。這一傳統相沿至近代才被打破,美學家們開始討論「醜」在美感經驗中的意義與價值。「醜」逐漸在美學的討論中得到積極正面的肯定。爾來,甚至有美學方面的探討完全摒棄「美」的探索,而專務於「醜」的宣揚。這般的發展,意味著從「理性」的一面轉向「非理性」的矛盾面。而這一股趨向非理性的思潮,正好呼應著當代存在主義的非理性特質。這個發展線索,是從符合理性的「美」觀念,擺盪至非理性的「醜」觀念。
Archive for 十月, 2010
於 2010 - 十月 - 26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