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身為人類的我們難道從來不曾有過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問問題?事實上,從小到大我們問的問題早就不可計數,有時小朋友或學生如果太愛問題,我們甚至還會覺得很煩:「拜託,不要再問了!」這樣的話有時也會掛在嘴邊。動物或許能擁有初階的意識,或在某些時刻會流露出疑惑的表情,甚至依其方法獲取所需食物,但如果可以舉出動物,只要舉出一種就好,能夠以其具備文法的語言來表達諸如:「為何天空是藍色的?」「為何我要被關在動物園而沒有自由?」等等問題,身為人類的我們將會如何震驚。不過,或許因為目前為止還沒出現過動物對我們人類提出類似的挑戰;一方面我們也將問問題的能力視為理所當然,另一方面,則因為我們常太過聰明而專注於所提問題的解答,而因此忘了對「提出問題」這件事本身所透顯的意義加以關注。換句話說,我們常關注的是問題所指向的「客體」,而不是問問題的「主體」。
自古以來,人類所獲得的解答實在太多了,從學會用火、豢養動物、讓馬、牛及輪子來分擔雙腿;到重新發現所在地球,最後發現最小的元素到探索無垠的太空。其歷程是我們發現了問題,接著問為什麼,從而找到了解答,不是嗎?如果這樣合於理性,那麼現在我們先不要太過聰明只想去解決問題,而將焦點放在我們為何會問「為什麼」這件事,那麼我們就是在問為什麼的為什麼,對吧?如果我們忘了這個問題,是否就等於忘了問人類為何能發現整個宇宙的起始點。仔細想想,這樣會不會有點可惜。
「兒童哲學」這個領域或許就是讓我們再一次地回到這樣令人驚奇,但身為大人或許早已失落的起始點。回顧一下我們曾經有過而現在的孩子們正在經驗的美好階段,或許我們實在可以從兒童天真的發問與求知的精神重新溫習到哲學的定義。
本期的專題由知名的潘小慧教授主編,計有五篇專論與一篇書評,以下分別為之簡介。第一篇論文為華梵大學哲學系呂健吉教授所著之〈以問題取向的兒童哲學討論——以奧斯卡.柏尼菲《哲學.思考.遊戲》為例〉。文中深入探討「發問」本身對兒童心智發展的重要性。作者認為討論、思辯與遊戲對啟發兒童思考與想像力具有重要意義。第二篇論文為韓國建國大學潘小慧教授所著之〈真實與謊言——以《思考舞臺》第5章第10節〈三頭巨人〉為據的討論〉,作者在此一論文以所研究之書之寓言形式針對倫理行為的三個層面加以反思,得以歸結出善與惡的本性,並據此使得倫理行為更具可實踐性。
第三篇論文為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王清思教授所撰〈你說、我說、孔子說:當兒童讀經遇上兒童哲學〉,在這篇有趣的論文中,作者對兒童讀經及其可能的哲學意涵,展開了實證研究。一方企圖深化此一運動並使之更為生動,另一方面營造經典可被欣賞的內蘊。第四篇論文由尹錫珉教授及李溱鎔教授二位韓國學者合著,在題為〈論道家的兒童哲學與人性教育的方法論:以《老子》和《莊子》為主〉的論文中,作者體認到古典哲學能夠啟發兒童哲學,特別是道家哲學可以起到建全社會並建立道德涵養的功用,不可不謂為一既傳承又能創新的理論建構。
第五篇論文為中國大陸杭州師範大學高振宇老師所撰之〈兒童哲學在大陸的理論爭議與實踐困境〉,作者此文坦率地指出兒童哲學在中國大陸的本地化過程中所產生的關於定義、價值與教學法等爭議,並具體提出其所認為的改善之道,以締造更能適應當地的土壤與環境。而專題書評則由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生陳靜姿推介之《繪本、教育學與哲學》一書,從其推介文中可以窺見本書的的精彩與有趣,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找來一窺究竟。
至於一般論著亦有五篇,其中一篇來自韓國,三篇來自中國大陸,最一篇則來自國內學者,以下分別標出其題名,以為檢索。首先為韓國西江大學的鄭在鉉(Chaehyun Chong)教授所著的“Rectification of Names to Secure Ethico-Political Truth: A Confucian Case”(〈為確保道德政治之客觀真理性的儒家正名思想〉);其次二為山東大學教授曾振宇所著之〈民心即天命:董仲舒政治哲學的內在邏輯與人文關懷〉;第三篇為安徽師範大學院張勇教授所著的〈從智圓到契嵩:北宋韓愈批評的隱性鏈〉;第四篇為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尤小立所著之〈《論天人之際》與〈說儒〉:一個現代學術史的考察〉;最後一篇論文則為國內的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德興教授著之〈《周易參同契》的天道思想及其易學方法的繼承〉。
一年終於又要接近尾聲,很快的街頭又會充滿節慶的溫馨或喧嘩,在此祈願人們在物質的追求之外,更能擁有去問「為什麼」的好奇心,並享受尋求解答時的期待,以及獲得洞察時的欣喜。如同所有孩子一樣。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7 - 十二月 - 13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