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天主教的學術發展具有深厚的哲學與神學傳統,二千年來不斷或隱或顯地型塑與影響著人類社會,當然也會主動或被動地被人類社會所型塑與影響。在其間,知識論、形上學與倫理學在理論與實踐的辯證中,也歷經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更新或被迫地更新。而在時代思潮的淬鍊與淘洗下,其理論系統越加完善,而能經起得質疑與批判,也更能有力地回應並提出有自信的主張。在這樣的理解下,當代人類處境的困難與挑戰似乎也就不應當被視為負面的發展,而是一個可能將理論、邏輯、體系等構作得更加無懈可擊的契機,畢竟一個完善的哲學與神學大廈不可能在圖書館或無塵室可以建立起來,而天主的美善似乎也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因此,我們藉著研究持續不斷對相關主題的深入探討,以求更加瞭解人類社會與天主的語言。
在此目標下,我們很高興在林慶華、張秋梅二位教授共同主編之下,完成本期的專題。在「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發展與更新」的主題中,我們共收錄四篇論文及二篇書評,其皆為一時之選。以下簡略地勾勒其梗概。
第一篇論文為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林慶華教授所著,以〈賓凱爾斯論基督教倫理學的性質及其基本問題〉為題展開討論。作者在此文中藉賓凱爾斯的思想對基督宗教的上帝、愛與幸福等神學與倫理議題,有著細緻的分析。第二篇論文為〈詹姆斯.基南之美德倫理學思想及其對當代天主教倫理學的貢獻〉,為西南民族大學哲學學院副研究員張秋梅所撰。作者就研究對象的倫理學思想做了綜合性的評述,表彰其在天主教學術,特別是在社會正義與實踐等領域提出了富有意義的當代觀點。
第三篇論文由廣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曾靜明博士所撰之〈若瑟夫.富克斯的良心觀〉,曾博士對其研究對象從其思想淵源為出發點,對人之主體性及良心的特徵等提出完整的闡釋。第四篇論文為〈論本尼迪克特.阿什利的審慎的人格主義〉,由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哲學博士生冉林所著,作者對「人格」的探究藉著學者阿什利的視角展現出來,在人性尊嚴和善的基礎下,人格一詞才能具有意義。
其次是與專題論相關的書評,一是由前述張秋梅博士所引介,由學者Jennifer A. Herdt所著,Assuming Responsibility: Ecstatic Eudaimonism and the Call to Live Well(《承擔責任:狂喜的幸福主義與好生活的呼召》),本書於2022年在哈佛大學出版。其次是郭建斌博士所介紹,由學者劉國鵬所著《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一書,這本專書出版於2023年。二本剛出爐的好書,值得吾人拜讀。
除了專題論著外,本期收錄了六篇一般論著,分別是:陳文祥(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所著〈意識突現與格物致知〉,其對人工智慧與中國的哲學智慧做了富有新意的對比。其次是李天新(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其題名為〈熊十力對王船山哲學的轉化與推進〉,作者仔細推敲了熊十力先生的哲學事功。第三篇為李瑋皓(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在〈唐君毅哲學視域下「孝道」思想論析〉的題目下,展開對孝道與天道相繫相成的反思。第四篇論文是代玉民(南京大學哲學學院助理教授)所著〈從「宇宙底心」到「宇宙的心」——論馮友蘭對「心」的邏輯分析〉,作者對「心學」的探究藉由馮友蘭的學說得到有系統的闡釋,開啟新的研究進路。第五篇論文為〈「盈天地間皆物也」:方以智物論的證成〉,由劉瑜(浙大城市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所撰,其在明清哲學的脈絡底下,對何謂「物」的本質有進一步的申論。最後的一篇論文為〈再議牟宗三的兩種圓教——從龍溪學的定位談起〉,由第五兆禹(北京師範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碩士生)所著,作者對牟宗三先生圓教理論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精彩的刻劃與剖析。
以上論著皆經過嚴謹的審查及作者的反覆修正,值得學人細細品味。在此也對撰文學者孜孜不倦的鑽研表達敬意,也為編輯人員的仔細編修與校對表示謝忱。
607期 編後語
On 十二月 - 27 - 2024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