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我們都知道,19世紀下半葉教宗良十三開啟了一個士林哲學的復興運動,這個運動本身說明了士林哲學意識到了其於現代世界所必須面對的挑戰。然而,士林哲學面對的困難究竟是本體性質的理論困難抑或是其他因素——如時代性、方法論、言說方式或論題側重等——則仍是另一個問題。從這段歷史發展看來,不可不說當代的士林哲學著實願意面對後者所帶來的挑戰並努力地適應時代的變遷,並從中仍盡力地保持著調適、平衡、與理性融貫的內核。然而,對前者而言,士林哲學對於其本質性的哲學、神學要旨,則仍充滿信心與堅持,而視之為「具有永恆真理」之性質,此點亦再明白不過。
現在我們要問的是,為何士林哲學對其哲學體系仍充滿信心,這個問題似乎無法在此一語道斷,但某些重要的線索亦可能被採集到。其中,「存有」這個理念似乎有其重要性:「所有理解朝向著存有」,透過「存在」的限定,可以進一步達到必然的、普遍性的存有,並從中理解到所有存在共同分受了絕對存有(有限存有者自身無法形構具普遍性質的存有)。當這個超越「可視性」而達到「可理解性」被理解時,我們可以及發現人的理智動力乃是朝向一切的存有,希望瞭解一切的一切。如果我們可以理解具體的、分受的存有,為何不能理解使具體、分受存有成為可能的存有本身?如果這樣的「不可理解性」無法被合理解釋,亦可證成康德將知識限定於現象界同樣是不可理解的。事實是,我們的求知欲渴望找到最高的存有,沒有找到至高的存有,我們的理智無法休息。如此確實的論點似乎是士林哲學從知識論到形上學一以貫之,並視之為絕對真理的論據之一。
在這樣的意義下,我們認為士林哲學被討論及其理論進一步的闡述的確有其必要。我們也看到了在此新士林哲學運動中,許多哲學、神學家的思想幅度也重新被注意到,包括馬里旦、吉爾松、馬雷夏、拉內在本期專題研究的對象——郎尼根——都在士林哲學的基本架構下,呼應時代需求、以新的方法論、言說與多元的論題,發揚著聖多瑪斯為核心的士林哲學真理,業已廣受世人的重視。因此,若逕自將這些當代士林哲學的瑰寶放棄了,當代哲學的衰微的肯定大於進步。
為使讀者更能品味本期月刊內容,我們願再一次摘要諸位專題作者的論旨大要,首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化學系榮退教授柏殿宏神父(Frank Budenholzer)所著,其題名為“Ecological Conversion in the Light of Lonergan’s Threefold Understanding of Conversion—Intellectual, Moral and Religious”(以郎尼根理智、道德與宗教之三重歸依之理解論生態歸依),此論文以教宗通諭為引子與郎尼根神學理論對談,探討了環境與生態之議題,此文廣受各方好評,值得一讀。第二篇論文為韓國西江大學(Sogang University)宗教學教授Chae Young Kim所著之“Towards a Cognitive Healing for an Authentic Encounter of the Religious Other: Special Reference to Lonergan’s Thought”(與宗教他者的真實相遇所需要的認知治療:特別參考郎尼根的思想)。金教授為韓國知名的宗教學者,其以郎尼根的神學為本,試圖為人的靈性生命尋求共通的基礎,鼓勵不同傳統之間的交流,用心值得肯定。第三篇論文為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教授魏嘉華所著之〈郎尼根神學方法的傳承與創新〉,本文系統地介紹了郎尼根的知識論與神學,並勾勒了其著名的八項專務論,為學者極有助益。
第四篇論文為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黃錦文教授所著之〈郎尼根神學方法的八項功能專務評析〉,此文將焦點集中於郎尼根思想之核心,即洞察與神學方法,並反思並回應不同意見,與前篇論文頗有呼應之勢。第五篇論文為臺灣大學哲學系關永中教授,所著之〈潛能與目的——郎尼根《洞察》第十五章第五節釋義〉,廣受敬重的關教授為國內郎尼根學的開創者,其論證嚴謹,條理分明。有別於其他論文,此文將視野擴大於宇宙論的層次,一方面可見郎尼根思想涉及的廣度;另一方面,亦以此申論萬物朝向最終滿全,即前述朝向「存有」是如何可能。本專題的最後一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文祥所撰之〈多瑪斯主義與科學思想的同態結構:郎尼根的觀點〉,在本文中作者議論多瑪斯思想與科學運作模式可以相互參酌,其援引多項理由試以證成,有興趣之讀者亦不妨一讀。
專論之外還有兩篇書評,分別為柏殿宏神父所導讀,作者為Elizabeth Johnson之Ask the Beasts: Darwin and the God of Love,以及陳文祥研究員所介紹,John F. Haught所著之Science and Faith: A new Introduction,這兩篇書評皆由英文書寫,在此亦鼓勵學者多閱讀原著。
除此之外,本期月刊還收錄了四篇卓越的研究論文,第一篇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沈清松教授所著之〈身體、隱喻與對話:從《莊子》到《老子中經》的道家靈修與論述〉,第二篇為廣州中山大學副研究員王涵青教授所著之〈劉宗周《中庸》詮釋方法研究〉。第三篇亦同為該大學之張清江教授所著之〈遭遇「先聖」——析朱熹祭孔儀式中的情感經驗及其意義〉。最後一篇論文則為韓國成均館大學宣炳三教授所著之〈韓國陽明學者鄭齊斗的人心道心說研究〉。以上所有論文皆經過嚴謹的審查並經過作者確實修改,品質皆於水準之上,定能滿足學人無限的求知欲望。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8 - 二月 - 8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