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廣義的科技發展同時宣告著醫學與治療的進步,在當代的經驗與認知上早已是理所當然。隨之而來的壽命延長、不甚健康的存活、慢性身心疾病的共存等等構成吾人現代生活的樣貌,許多人幸運的健康長壽,但更多人得需要他人的照顧。不用說每個人遲早皆會遭遇此一處境,即使時間未到,我們也得面臨吾人之近人的相關處境,而就整體社會而言,亦構成倫理實踐上的重大議題,從主體上言,這乃攸關存在之大事;就客體言,相關的照護、成本、福利、對國力的影響乃至於本體上作為人的尊嚴等等議題皆值得吾人思考,本期專題即從此議題出發,由林遠澤、李維倫二位教授主編,在「照顧哲學與倫理實踐」的題名下,展開具有多面向及廣泛意義的討論。我們在經過嚴謹審查之下,刊登了六篇專題論文,它們分別是:
第一篇論文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名譽教授劉千美所著,題名為〈照護倫理與人類世——沈清松醫護哲學的後人類指向〉,作者從影響深遠的哲學大家沈清松先生的照護思想為起點,討論其哲學之基礎及其實踐。第二篇論文為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汪文聖與學者王岑文合著之〈「讓出空間」作為照顧的存有論基礎〉,本篇論文以討論「開放性」與「讓出空間」為主題,以海德格之哲學實例為基礎,參酌本土經驗,為臺灣之照護哲學開拓新的方向。
第三篇論文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林淑芬所撰之〈存有論視域下的照顧——哲學與生態人類學的對話〉,作者觀察到除了看得到的醫護等問題,更應關注精神困境,從而開展其對人類處境之哲思。第四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蔡怡佳所著〈「生而死而生」:從母女照顧關係與宗教信仰體驗反思女性在漢人祖先信仰中的超越困境與轉化〉,作者從其研究之照顧實例中爬梳超越生死的意義,並以不同的典範反思華人對祖先崇敬之思維。
第五篇論文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王心運所著之〈從身體感受談照顧哲學〉作者引介施密茨的相關倫理學思想,討論在身心受苦在感情上更值得留意的面向,從主體體驗的感受,申論到倫理整體的面向。第六篇論文為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維倫所著之〈回到經驗的哲學實踐:作為照顧哲學方法的存在現象學心理學〉,作者認為以經驗資料來分析現象學還原,試圖建構新的現象學心理學之理論與方法。
專題之外本期亦收錄二篇專題書評,分別是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張政遠教授所評介,由鷲田清一所著,《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與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鄭會穎所評介,由游淙祺所著,《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一書,在此也向廣大讀者推薦二本專著。
最後,本期《哲學與文化月刊》也收錄了四篇一般論著,分別是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信二教授所著之〈朱熹的知識觀與人工智慧中的深度學習之對比〉,作者以現今受到關注的人工智慧議題與中國朱子學的比較為出發點,重新體認儒學的意義。其次是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生洪明超與同校學者文碧方教授合著之〈李翱性情思想新詮〉,作者從李翱對性情的因果關係展開研究,期能重新理解其心性論的可能的矛盾與工夫論的重點。
第三篇是陝西師範大學哲學院宗曉蘭教授所著之〈論拉內人學思想的超驗性特徵〉,作者討論拉內的人學思想,肯定其超驗哲學、神學開放性及人的自我超越。最後的論文為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顧柔燕教授所著之〈初探奧利金的寓意釋經法在當代耶佛間跨宗教經典詮釋中的適用性〉,作者以奧利金的著作為基督宗教與佛教的對話之線索,並引申當代的詮釋,為二者有意義的交流提供方向。
以上為本期月刊之梗概,期待讀者諸君皆能從中汲取思想與文化養分,也感謝編輯部的嚴謹校對與編輯,使月刊能順利付梓。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23 - 三月 - 14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