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 尤煌傑
分析哲學肇始於十九世紀,而勃發於二十世紀的英美語系地區。十九世紀末有德國邏輯學家傅雷格 (G. Frege) 為代表。二十世紀開始分析哲學的正式發展,前二十年為第一階段,有摩爾 (G. E. Moore)、羅素 (B. Russell)、維根斯坦 (L. Wittgenstein) 為代表。第二階段於二十至三十年代,有舒里克 (M. Schlick)、卡納普 (R. Carnap)、賴亨巴哈 (H. Reichenbach)、卡達賓斯基 (T. Katabinski) 等人為代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展分析哲學的第三階段於英國,有維斯頓 (J. Wisdom) 、賴爾 (G. Ryle)、奧斯汀 (J. L. Austin)、斯特勞遜 (P. F. Strawson) 為代表。五十年代在美國出現了以蒯因 (W. V. Quine) 為代表的分析哲學,是分析哲學的第四期發展。六十年代之後繼續在美國出現的克利普克 (S. A. Kripke)、普特南 (H. Putnam) 和羅蒂 (R. Rorty),作為分析哲學的第五期代表學者。在這長達百年以上的學術運動,確實是西方當代哲學值得重視的一環。這其中的一位代表性哲學家蒯因,他的一生 (1908-2000) 幾乎全然就在這最精華年代當中度過,這也是我們選擇蒯因來代表分析哲學發展的專題所突顯的特殊意義。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0 - 十月 - 26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