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儒、道為中國文化理性思維的底蘊,而「巫」則為傳統宗教文化的體現,本期月刊由陳旻志教授(南華大學文學系)擔任專題主編,以「儒道思想與巫文化」為專題,從巫覡、巫史、巫與儒道交涉等視角探究中國文化的根本,此中涵蓋了哲學、文化、宗教、神話、心理等層面,著實契合了「哲學與文化」的精神。
本期共收錄六篇專題論文及專題書評二篇,另刊出一般論文二篇,以饗讀者。其中余德慧教授(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巫作為心理文化原初本體的形構論〉從「巫夢」下手,以現象學還原「巫」的主體原初存在,並就「巫」之「聲」、「動作」、「符碼」、「話語」等文化生產探討其中以「情」為基底的主體形構;葉舒憲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從玉教的信仰和神話體系探討儒道思想的文化基因,並論證前者「巫以玉事神」為後者聖人傳統之根源,發皇為〈從玉教神話觀看儒道思想的巫術根源〉;唐啟翠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於〈禮儀遺物與「工史書世」新證──從「玉圭」神話看儒道思想的巫史之源〉一文中,由神話歷史和考古學視野,以禮儀遺物呈現的神聖禮儀深入探討「工史」身份,並論證「工史書世」的歷史文化及其為儒道思想之根源;鄭志明教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與簡一女先生合著之〈從巫術到道教符咒〉,則以符咒巫術於道教之功能性及象徵性為議題,由「氣」、「心性」、「道體法用」等方面探究符咒與道教中「養生」、「宇宙」、「修道」等觀念的關聯性;專題主編陳旻志教授之大作〈聖巫關涉與文化人格之探勘〉,以儒道二家的「崇聖」觀為主軸,從「聖人原型」及「成聖模式」探討「聖」與「巫」之間的關涉,並進一步論證由巫覡到儒道所開展出的「神聖文化人格」之意蘊;陳德興教授(高雄大學通識敎育中心)〈從巫覡時代天帝的袪魅,與秦漢之際陰陽五行天道思想的形成,論「天」內涵之轉化〉論述了歷史文化中由「巫」到「史」的宗教改革,又探究了從周禮的「天命」觀念到自然主義的天道觀,並進而發展為陰陽五行的宇宙論思想等中國傳統哲學中「天」觀念之演變。
本期專題書評,分別由蘇羿如先生評論《文學人類學教程》(葉舒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曾金承先生評論《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鄭志明,文津出版社)。此外,亦刊登二篇一般論著,分別為傅佩榮教授所著〈論《易經》「居安思危」的觀點〉以及姚富全教授〈佛教倫理(學)發困境之解析〉。
本期得以順利出刊,應感謝專題主編之籌劃、諸位作者之投稿、審查委員之費心,及本刊編輯部同仁之辛勞,在此謹致謝意!更感謝讀者諸君之支持,並祝展卷愉快!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2 - 六月 - 30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