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近來近日臺灣社會發生一件重大的事件——318學運,在這次學運當中,學生們訴求著民主決策程序的透明化並反對服貿協議可能造成的社會傷害。對於這個運動,社會也呈顯了不同面向的看法。有的以為,政府的重大決策應該要考慮民意方向,特別是在兩岸問題上更應當慎重,畢竟在社會中有一重要部分的人對於兩岸關係敏感且謹慎。有的以為,民主與法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失去了法治的基礎,民主制度也就無法維繫,因此必須在現行的法治基礎上來尋求解決的方案。也有人認為,社會和諧是社會能夠繼續前進的基本條件,社會一旦進入對立,社會的運作就會空轉。而這個運動標記著臺灣社會民主發展與未來的關鍵時刻,一旦將視野的高度提昇到整體政治的層面,就不再存在所謂的空轉。每一個意見表達者除了訴說著自己的信念之外,也希望別人能夠了解並接納自己的信念。當彼此的信念不同到對立的程度時,期待能夠彼此接受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有一方能夠撤回主張。但在信念的爭議中,持有信念的雙方似乎都以為自己的信念與真理或事實相符合,也就是自己的信念才是真的,對方的信念即使不是假的,也是在欠缺周全思慮下的結果。信念與真理關係的釐清是一個在哲學上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在本期的文章中,Michael Slote教授對於信念的理解或許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可能的啟發。
Slote教授一反傳統地主張情緒在知態證成中有著核心的角色,他不僅認為信念的發生與情緒相關,也就是我們總是在某個情緒態度下朝向了某個命題,而這個命題就是我們所謂的信念內容。他還更進一步地採取Frege對於命題結構的分析方式,認為情緒實是信念的構成部分。如果Slote教授的建議是正確的,那麼信念的問題本身就包含了情緒的成份,不僅事實的陳述並無法解決信念的問題,而將事實與情緒當成兩個獨立的對象來處理也不恰當。唯有認識到信念中情緒和事實的結構關聯性,才能真正掌握一個信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僅就信念所涉及的命題來進行討論,對於一個信念不僅無法完全把握,甚至無法真正把握。但Slote教授之所以情緒對於信念的重要性,其實是立基於以開放心胸為其知識論的重要元素。在這種開放心胸的要求下,同感(empathy)是開放心胸的重要內容。也就是說,唯有能夠擁有同感心,能夠從對方自身擁有的對其意見有利的觀點來考慮對方意見,這才能真正理解對方所持有的信念。
本期「Virtue Ethics與Virtue Epistemology的對話」,邀請華梵大學朱建民教授與東吳大學哲學系米建國教授共同專題主編。共邀集了六篇專題論文與兩篇專題書評。專題論文如下:Ernest Sosa(Board of Governor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Rutgers University),“Reflective Knowledge and Its Importance”;Michael Slote(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ami),“Sentimentalist Epistemology”;Duncan Pritchard(Professor, Schoo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Virtue Epistemology, Extended Cognition,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Education”;米建國(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德性知識論的難題:反省知識〉;王華(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對情境主義挑戰的可能回應:有關荀子「推類」與「虛壹而靜」的考察〉;蔡政宏(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荀子與德性知識論〉。專題書評如下:米建國(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書評:Ernest Sosa, Knowing Full Well(《知之完好》)〉;郭世平(蘇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同感與道德話語 Critical Review:Michael Slote, Moral Sentimentalism(《道德情感主義》)〉。本期另有一般論著一篇:王澤應(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研究所教授),〈中華孝文化的倫理維度〉。
本期在編輯的過程中,有過一些翻譯的問題。感謝專題主編接受編委的建議進行調整,使得本期能夠順利出刊。讓所有的讀者能夠閱讀到專題主編為各位邀請到國際知名學者與專家的文章,再次感謝!
‘編後語’ 分類彙整
於 2014 - 三月 - 31
文章類別: 編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