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481期 編後語

Posted by phyTest001 On 六月 - 30 - 2014

編後語
邱建碩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誠如本期專題主編汪文聖教授的介紹,「比較胡塞爾現象學專題」可說是曾在本刊發表之「現象學專題」和「胡塞爾專題」的延續。本《哲學與文化》月刊長期關懷國內哲學的發展,這樣的學術深耕成果能夠持續地在本刊發表,對本刊實有莫大的鼓勵。以月刊的形式經營一個學術刊物,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期約十篇左右的學術論文與書評,背後實有繁重的審查與編輯工作。但體會到每一篇投稿文章背後是每一位學者研究的辛勞,即使在極有限的人力下,本刊也希望能夠以最完美的方式將這些成果展示出來,並且讓有心耕耘與關心這片學術園地的人,無論是學者專家、文化人士或普羅大眾,能夠有一個可以信賴的場域,這是本刊對自己的殷切期盼。
進行比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得先對比較的對象有個別的理解,這意謂著研究份量的加重;其次,要能不流於表面,進而從其中得到哲學的理解更是一件困難的事。除了這些困難外,進行比較實有著希望達到藉由比較的對象而能達到澄清主題的效果,更好的是,比較對象相互澄清的效果。在本專題中,學者們在克服比較的困難、進而達到比較的效果的努力,可以給所有願意從事比較工作的研究者一個良好的示範。羅麗君教授在其文中,對奧古斯丁與胡塞爾的時間理論進行的比較,使這兩者的時間理論其中的異同被清晰地呈顯出來,令原本可能的混淆之處不再造成困擾。這對於有心研究這兩位哲學家的時間理論的人,在理解上有實質的幫助。方向紅教授透過康德和胡塞爾對於「啟蒙」的理解的同異比較,讓人能夠對歐洲的啟蒙文化的發展進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僅理解到「啟蒙」一詞能夠有的意義,也注意到它的限度,以及在啟蒙精神與對啟蒙精神的批判下能夠產生的文化發展。倪梁康教授回到了胡塞爾發表《邏輯研究》的那個年代,討論心理主義和邏輯主義在胡塞爾、馮特等人思想中的位置。在倪教授清晰流暢的思緒表達下,透過各方面的說明與比較,讓讀者更能理解在當時在心理主義和邏輯主義之間之所以產生問題的核心所在。朱剛教授思考著列維納斯的「他者的面容」是否能夠是胡塞爾意義下的「現象」,即使對於列維納斯而言,它們之間應該是要被明確區分的。朱剛教授透過對胡塞爾的「現象」的自身被給予性的說明,企圖找到與「他者的面容」的相通處。汪文聖教授企圖論證胡塞爾的發生現象學與重視歷史性有類似呂格爾宗教背景的意涵,進而開展他後面的討論。這使得這兩人之間的思想有了可以比較的基礎,而一系列的討論也有了合法性。張偉教授先對亨利希與圖根特哈特對於自身意識問題進行比較,其後更進一步地比較圖根特哈特的觀點與胡塞爾觀點,指出圖根特哈特對於胡塞爾的自身意識的理解的侷限,並藉此澄清胡塞爾的觀點。透過這些文章,對於比較方法在哲學研究上可能帶來的成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除了以上的專題論文外,本期還包括了一篇由靳希平教授針對道恩.威爾頓所著之《另類胡塞爾:先驗現象學的視野》一書所撰寫的專題書評,以及三篇一般論著與學界訊息,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滿意這樣的安排,也期待有更多的相關研究成果能夠在本刊發表。

545151515
Categories: 編後語

Comments are closed.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