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文化月刊

  • 606期 儒學與AI專題

    1 導言:儒學與AI專題 黃信二、黃燕強
    5 論儒家的「道德主體」與AI作為「人工道德主體」之差異——以陽明的「心」觀念為例的反思 黃信二
    23 建構聖人AI及其潛在問題探討 冀劍制
    39 社會機器人的倫理問題——儒家觀點的詮釋 黃秋韻
    57 從宋明理學看人工智能 鄭澤綿
    73 智慧型機器人能否通過「修身」獲得道德情感 張麗麗
    89 AI與生生、親親——以儒家為中心視角的考察 黃燕強
    專題書評
    107 書評:張立文,《和合學與人工智能——以中國傳統和現代哲理思議網絡》 [...]

  • 605期 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1 導言:建構實在論的文化詮釋專題 陳復
    3 由建構實在論的外推來發展心體實在論 陳復
    19 從建構實在論之取象外推試論中醫之方法特色——以儒醫朱丹溪鬱症學說建構過程為視點 黃崇修
    43 敘事、文本詮釋與教育外推:Paul Ricoeur觀點之啟發 游振鵬
    61 從外推策略談多重哲學典範:兼論華人本土科學教育哲學的探索 葉震
    專題書評
    77 書評:沈清松,《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 陳復
    83 書評:華爾納、沈清松,《建構實在論:中西哲學的中介》 陳美瑩
    一般論著
    89 [...]

  • 604期 曾子哲學專題

    1 導言:曾子哲學專題 曾振宇、吳進安
    5 以愛釋孝:曾子對孔子孝道的賡續與發明 曾振宇
    21 君子精神之內轉與外推:曾子之君子觀及其與孟子、荀子的比較 鄭炳碩
    37 慎獨觀念的形成、詮釋與影響——以曾子為主的討論 韓星
    57 出土文獻與《曾子》成書研究——兼論對曾子思想的新認識 李銳
    73 科技趨勢下孝道實踐的變遷與反思——基於曾子「孝本論」的考察 鄭濟洲、程雪蓮
    專題書評
    87 書評:曾振宇、江曦主編,《孝經文獻叢刊(第一輯)》 郭麗
    一般論著
    93 論陰陽五行的人性論構造與倫理生成 [...]

  • 603期 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1 導言:康德誕辰三百周年紀念——康德的法政哲學專題 周明泉
    5 法權普遍原則vs.道德普遍原則——康德法政哲學是否具有第四批判的功能性角色? 周明泉
    25 康德論走出自然狀態的義務——一種非意志論的解讀 吳彥
    47 康德的人性論與政治 吳豐維
    65 康德刑法理論中的應報主義之規範性 彭文本
    85 論康德自由主義中的倫理精神 魏楚陽
    專題書評
    101 書評:Otfried Höffe,《為了一個公民的歐洲!——更新歐洲論述》 陳欣白
    一般論著
    107 清儒惠棟漢學思想的演進理路——以其「三禮」學為考察中心 [...]

  • 602期 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專題

    1 導言: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倫理學 李明書
    3 孔子的成人之教與諾丁斯的道德教育之比較 李明書、朱建民
    19 儒家倫理學與人類中心主義 高柏園
    35 先秦儒、道心性論中的自由意識與成德之教 朱光磊
    專題書評
    53 書評:黃勇,《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美德倫理學之於儒家適用性的反思 李明書
    一般論著
    57 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論及其時間維度的突破 王凱立
    73 《老子》之「有」、「無」和「有名」、「無名」:〈第一章〉詮釋問題探究 吳惠齡
    89 柏拉圖空間疑難的海德格式出路——空間存有論的可能性探析 [...]

586期 編後語

編後語
陳文祥
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廣義的科技發展同時宣告著醫學與治療的進步,在當代的經驗與認知上早已是理所當然。隨之而來的壽命延長、不甚健康的存活、慢性身心疾病的共存等等構成吾人現代生活的樣貌,許多人幸運的健康長壽,但更多人得需要他人的照顧。不用說每個人遲早皆會遭遇此一處境,即使時間未到,我們也得面臨吾人之近人的相關處境,而就整體社會而言,亦構成倫理實踐上的重大議題,從主體上言,這乃攸關存在之大事;就客體言,相關的照護、成本、福利、對國力的影響乃至於本體上作為人的尊嚴等等議題皆值得吾人思考,本期專題即從此議題出發,由林遠澤、李維倫二位教授主編,在「照顧哲學與倫理實踐」的題名下,展開具有多面向及廣泛意義的討論。我們在經過嚴謹審查之下,刊登了六篇專題論文,它們分別是:
第一篇論文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學系名譽教授劉千美所著,題名為〈照護倫理與人類世——沈清松醫護哲學的後人類指向〉,作者從影響深遠的哲學大家沈清松先生的照護思想為起點,討論其哲學之基礎及其實踐。第二篇論文為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汪文聖與學者王岑文合著之〈「讓出空間」作為照顧的存有論基礎〉,本篇論文以討論「開放性」與「讓出空間」為主題,以海德格之哲學實例為基礎,參酌本土經驗,為臺灣之照護哲學開拓新的方向。
第三篇論文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林淑芬所撰之〈存有論視域下的照顧——哲學與生態人類學的對話〉,作者觀察到除了看得到的醫護等問題,更應關注精神困境,從而開展其對人類處境之哲思。第四篇論文為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蔡怡佳所著〈「生而死而生」:從母女照顧關係與宗教信仰體驗反思女性在漢人祖先信仰中的超越困境與轉化〉,作者從其研究之照顧實例中爬梳超越生死的意義,並以不同的典範反思華人對祖先崇敬之思維。
第五篇論文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王心運所著之〈從身體感受談照顧哲學〉作者引介施密茨的相關倫理學思想,討論在身心受苦在感情上更值得留意的面向,從主體體驗的感受,申論到倫理整體的面向。第六篇論文為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維倫所著之〈回到經驗的哲學實踐:作為照顧哲學方法的存在現象學心理學〉,作者認為以經驗資料來分析現象學還原,試圖建構新的現象學心理學之理論與方法。
專題之外本期亦收錄二篇專題書評,分別是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張政遠教授所評介,由鷲田清一所著,《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與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鄭會穎所評介,由游淙祺所著,《世界與人:胡塞爾的現象學心理學》一書,在此也向廣大讀者推薦二本專著。
最後,本期《哲學與文化月刊》也收錄了四篇一般論著,分別是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信二教授所著之〈朱熹的知識觀與人工智慧中的深度學習之對比〉,作者以現今受到關注的人工智慧議題與中國朱子學的比較為出發點,重新體認儒學的意義。其次是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生洪明超與同校學者文碧方教授合著之〈李翱性情思想新詮〉,作者從李翱對性情的因果關係展開研究,期能重新理解其心性論的可能的矛盾與工夫論的重點。
第三篇是陝西師範大學哲學院宗曉蘭教授所著之〈論拉內人學思想的超驗性特徵〉,作者討論拉內的人學思想,肯定其超驗哲學、神學開放性及人的自我超越。最後的論文為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顧柔燕教授所著之〈初探奧利金的寓意釋經法在當代耶佛間跨宗教經典詮釋中的適用性〉,作者以奧利金的著作為基督宗教與佛教的對話之線索,並引申當代的詮釋,為二者有意義的交流提供方向。
以上為本期月刊之梗概,期待讀者諸君皆能從中汲取思想與文化養分,也感謝編輯部的嚴謹校對與編輯,使月刊能順利付梓。

繼續閱讀 迴響已關閉
Loading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
bookmark